技术+质量=实力 ——铸造大国重器品质背后有何故事?
质量技术
在刚刚落幕的2019年度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评选中
航空工业一飞院申 的“大运飞机机载软件全生命周期研制质量体系研究及应用”项目
获2019年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一等奖
为航空工业品牌打上了“亮丽底色”
实现了航空人的“颜值担当”
体系构建从几页纸上艰难起步
众所周知,芯片和基础及应用软件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迈向品质强国、品质强企的命脉,近年来在以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显尔易见。
大飞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从2008年初,随着大运飞机的立项研制,开展大运飞机机载软件研制,以及实施软件工程化研制管理体系也应运而生。
运20飞机包括十几个大系统,软件研制涉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高校等多行业数十家单位,数百个软件配置项,软件总代码规模达数百万行,软件之间交联关系复杂。
为了提高软件研制全线能力和研制质量,一飞院作为总设计师单位,在大运飞机研制之初,针对机载软件的研制和管理确定了“齐步走”的策略,这其中却历经曲折坎坷,作为项目软件工程化主任师的王新刚记忆犹新。
刚开始干时是一片空白,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项目团队成立后,大家都在艰难中摸索前行,幸好,一飞院请来了高校软件工程方面的资深教授,给大家做了培训,临走时,老教授关切在几页纸上写了如何构建体系的方式方法,就这几页纸,让王新刚如获至宝,带队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如今,尽管老教授已经辞世,但他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让王新刚难以忘怀,并成为坚定前行的动力。
他们通过构建多构型、多场景、多状态的软件技术状态管控体系确保软件技术状态可控,外场状态完整清晰、可追溯;通过构建多层级、多类型的六级验证体系,确保软件各项功能性能满足用户需求;通过构建军机“两总系统”指挥模式下的配套承研单位的管控体系,确保各承研单位按照体系要求开展软件研制和管理工作。
提升品质从细微中做起
从2008年到现在,可谓十年磨一剑,这个以十一所为主,并由四所、五所、七所参与的软件系统工程团队,一直以奋斗者的姿态为航空梦奔跑着。“这个团队非常棒!” 作为主管该项目的十一所副所长赵攀说,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形成符合我国军用航空型 研制特点的机载软件研制和管理质量体系规范,总师单位、承研单位、总装及试飞单位均按照该体系开展软件的研制、灌装、试飞等工作,运用中赢得了上级机关、行业内外的肯定和信任。
这个项目团队年轻人占大多数,像80后的王少龙、徐燕华、、邢薇薇、郭婉琴等一批设计师,尽管很年轻,却是在型 线上、行业内外、上级机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专家。项目团队在总师系统的带领下,基于军方对软件的有关规定及相关国军标,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核心思想,梳理软件质量控制核心要素,构建覆盖机载软件全生命周期研制质量技术体系,确保了飞机研发、设备研发和软件研发的深度融合。
运20立项研制,软件各承研单位能力不尽相同,部分承研单位软件在型 研制之初,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模式,对软件工程化基本没有概念。项目团队就从一点一滴抓起,开展多次培训,并在工作中开展具体指导,尤其是对软件各承研单位的新人,他们会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解答,推进了研制全线软件系统工程化实践。
运20飞机研制创新性引入了民机适航要求,在体系构建中,首次引入软件适航理念,将软件适航要求与软件工程化要求融为一体,通过适航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软件研制质量,但军机技术三个等级,民机将软件分为五个等级,如何融合?项目团队组织多次研讨,开展多方交流沟通,并提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配套单位软件研制过程监控的方法,保证了软件过程安全;首次完成了首飞前的第三方测试工作,开展了关键软件安全和可靠性测试研究及应用。
运20飞机研制中,项目团队针对大运飞机机载软件复杂联调联试环境,构建了在多构型、多场景、多版本的软件全生命周期状态控制方法,软件产品交付状态跟踪管理,软件测试验证过程管理,软件“两级三库”配置管理,分阶段分设备装机状态控制管理等,实现了装机状态清晰受控和可追踪。
给军代表印象深刻的是,每架次飞行前都要出状态 告,每份 告都有上百页,为保证飞机不带问题飞上天,不管有多晚,项目人员都会认真完成后送上厚厚的 告,找他们签字。在大运首飞前的一个晚上,外面已经结下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凌晨机载软件变化比较频繁,王新刚接到指令后,带领团队查找问题、协调更改彻夜未眠,保证了第二天的飞行。像这样披星戴月的工作状况,对他们已是常事。在细微的工作中,为了型 研制,他们与各方客户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工匠精神在质量文化中升华
全国质量技术奖是国内质量技术方面的最高奖项,此次获奖,这也得源于一飞院质量工程、质量管理在型 项目实践中形成的质量文化。用刘看旺副总师的话来讲,一飞院没有获得过国家级的质量奖项,这次获奖是对我们航空人在大运工程质量方面的认可,是对一飞院几年来质量管理的认可。
从“不拄洋拐棍”的“穷棒子精神”,到“ 国、拼搏、求实、创新、团队”的“飞豹精神”精神,一飞院在研制多项国家重点型 中一路走来。新时代,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履任的第一天起,就提出了一飞院的“科学家精神”和“工程师文化”,这是刘小锋院长提出和每次会议必讲的内容。“敢于探索,敢于求真”的“科学家精神”和 “严谨细致,追求卓越,成就客户”的 “工程师文化”,是“飞豹精神”中延续和深化,更是“工匠精神”在一飞院落地的实践。刘小锋表示,我们产品的品质、服务的品质,都影响着航空工业及研究院的形象、航空人的形象,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紧绷“质量”这跟弦,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立业之本和发展之要。
近年来,一飞院落实集团公司和飞机公司质量工作目标及要求,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全员参与,从内审作用发挥、供应商管理、产品研制策划、质量计划考核、质量文化与意识提升、质量知识季度考试及质量理念转变等几个方面制定目标及措施,切实保障型 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质量保证能力及水平,持续营造“质量塑造品牌、质量成就未来”的质量价值观,有力推进了多项国家重点型 的研制。
发扬工匠精神,以技术实力、优良的品质成就客户,一飞院一直在路上,技术立院、创新前行的步伐越走越坚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