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
Q先生如此形容今年的IT软件行业。
正值小雪,窗外的京城在一片浓雾笼罩下混沌不清,夹杂着落寞的心情,天气似乎更冷了,Q先生不由裹紧了外套。
就在刚刚,他还在为公司将要裁掉50人而焦虑痛苦。
一流大学毕业的技术男,今年已经步入创业第十个年头,但创业的每一天都在厮杀,Q先生眼睁睁看着行业竞争一步步激烈又内卷,自己一步步被裹挟向前,看不清大方向。
Q先生坚持采取保守型经营策略,因为见过太多扩张死的同行,拉到投资就疯狂扩张,但没过几年,由于产品和管理思路等各方面跟不上,结果最先倒下了。
Q先生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但却败给了疫情这个不确定性敌人,在疫情面前束手无策,今年尤为艰难。公司现金流出现了大问题,没有进项只有出项,再撑下去就得卖房卖车。
11年前那句著名的“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填满了他的创业情怀,但如今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他被软件反噬了。
1
Q先生将这一切归结为大环境不好。
首先是客户需求放缓,倒不是说没有需求,但都无限期往后延。
比如一些国企和事业单位,非紧急类、必要类的项目都往后放了,客户的态度一点都不着急:
明后年再说,现在先这样吧。
还有一些民营企业,项目砍得非常厉害,支出大幅缩减,以往还花钱投入做,现在都不投入了,花钱慎之又慎。
对Q先生这种做 络运维平台管理的小软件厂商来说,没有进项的日子,就难过了。
另外,Q先生这几年眼睁睁看着软件行业越来越内卷,自己不卷都不行:
一开始产品方向比较专一,从 络和安全角度设计,但这么多年,大家互相拼,拼「我有你没有」,最后做出来的软件非常庞大,功能多得不得了。
很多功能可能只对一小部分客户有用,但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得上,希望在投标时靠这一点打压对手,能在评标上多拿点分:你看,这个功能我有你没有。
Q先生研发的软件并不是市场独一份,类似的友商众多,大家拼功能、性能,越拼越细,最后出现的局面是,你没有,赶紧做,做不了,下次投标还得失败。
卷的成本投入,没有换来客户的销售收入,迭加疫情因素,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
2
经营状况不好,此前也并不是没有征兆。
疫情前技术工程师的接连出走,让Q先生很是头疼,但并没有觉得至暗,因为当时还有项目支撑。
和硬件厂商不同,技术工程师是软件厂商最大成本、也是最大资产。
买一套系统软件,不像买一台电视机,给客户介绍产品、安装配置、培训使用等均需要专业人员完成,这就是售前、售后工程师价值,成熟的工程师对于销售也有极大助力。
Q先生之前也吃过工程师的亏,招的人不合适,加上工作结果没有相关机制考核,导致项目频繁换人衔接,最后损失的不仅是时间和工资的投入、项目进度的拖延,无形中也丧失客户信任度。
并且软件厂商工程师从初级到高级的培养一点都不容易。
相较于硬件厂商工程师有成熟的培训体系和固定标准,软件厂商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在产品理念、功能、效益等方面存在差别,这无疑加大工程师培养难度。
Q先生的一个工程师从磨合到上手平均需要两到三个月,达到熟练程度则需要更长时间。
投入成本理应换来相应的产出,但有时投入产出比难以平衡,至少在工程师的认知里,自己的投入没有换来预期产出,导致流动出走。
Q先生的工程师平日工作量非常大,基本都是连轴转。
业务量正常的时候,工程师可能一周都回不了家,天天在外面服务客户,每个客户上门至少待一两天,否则工作完不成。高强度工作让很多工程师觉得投入产出比、薪酬体系达不到预期。
Q先生在工程师忠诚度、考评机制、流程管理等内部管理上没有足够重视,最后人是培养出来了,但也留不下,白培养了。
3
考虑到直销的成本、效率,Q先生以渠道销售为主,80%以上业绩来自于渠道。
Q先生接触到的渠道运作,很大一部分是之前代理硬件设备,慢慢发现卖软件利润也不错,就开始代理软件。
还有一部分是大集成商中标,中的是一个涉及多软件产品的大包,再找各厂商分包。
在Q先生眼里,渠道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渠道有单子;而厂商对渠道的吸引力在于,卖厂商的货能赚到钱,以及赚钱的难度系数低。
所以Q先生就从「让渠道赚钱更容易」做赋能,让渠道除了负责本身商务之外,售前、售后服务尽可能多的交由厂商,让渠道能顺利收到钱。
他也知道做得好的厂商不仅能在当下帮助渠道赚到钱,也从更长远的角度为渠道提供了附加值:帮助渠道完成转型升级,洗刷掉「搬箱子」角色和定位,真正具备了从技术层面和解决方案层面打动客户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渠道塑造专业 络安全服务商的角色、口碑,也让渠道和厂商绑定得越来越深。
从趋势上看,渠道分类管理、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已经到来,但Q先生知道自己当下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渠道提供不同的扶持策略,是厂商真正切入市场、落到实处的赋能之举。
比如30人以下处于生存期的渠道,业绩基本都是老板一个人扛,厂商要帮扶其团队和管理干部快速成长;成长期的渠道,如果业绩多年徘徊在三五千万,迟迟无法突破现有瓶颈,则需要重新梳理现有业务流程、管理效率,通过优化相应的绩效、激励等管理机制,激活团队产生结果。
这就要求厂商从渠道业绩、利润、现金流、业务开拓能力、创新洞察、领导力、成长力、执行力等各维度对其进行盘点及分类,筛选出高潜的种子选手,将有限赋能资源最大化利用。
Q先生也在复盘自己,今天的不堪一击,是否是过去几年不求变的结果,面向未来是不是只剩下被动应对?
而早早看清行业大势的厂商,正在通过自身的赋能模式引领未来竞争趋势、增强未来面对更多不确定的自适应力:
为渠道搭建面向未来3-5年竞争的胜任力,以及更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型,就是厂商为自身未来发展做布局、增强面对未来的自适应性。
4
如果没有疫情,Q先生可能一直这么做下去:
继续卖单一的产品,卖一套赚一套的钱,和若干渠道保持良好关系,维持百八十人的规模,随着产商越来越内卷,别人家有哪个功能就赶紧跟上,好在评标时保持微弱的优势……
疫情加速了行业拐点的到来,也让现实更加赤裸裸。
严重依赖资源的销售模式还能持续多久?两年?三年?未来呢?又有谁关注?
疫情终将过去,站在新起点,自己是否做好了把握机会的准备,又有谁在意?
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从产品、渠道赋能、内部管理上具备了哪些自适应力,又有谁在乎?
Q先生思考着,不甘心的劲儿重新充斥着当初因创业而狂热的胸腔。
浓雾散去后的京城,也迎来了阳光普照,Q先生没有放弃,一边操练团队、降本增效,一边等待行业春天的到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