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防治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归纳和分析国内主要检测软件的功能、算法、使用范围和存在的局限,将学术研究规范贯穿到学术反抄袭、不端检测软件中去,使学术失范、不端检测软件渗透到学术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将学术失范、不端的治理走向规范化和流程化,以解决学术失范、不端防治的实际问题,为更好地检测及防范提供新思路。
学术不端检测的起源与发展
01
国外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起步较早,再由于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其反抄袭技术较国内成熟。成立较早的 Turninin 软件是全球最权威的英文检测系统。我国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最早于 2008 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国内主流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研制成功时间如表一所示。
国内主要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功能点比较
02
目前国内提供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的机构有 10 余家,软件各具所长,如下表所示。
学术不端行为及防治局限
03
(1) 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2)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功能局限
第一,存在时间上的检测盲区,收集论文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无法检测未及时上传的、未能公开发表的或仅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的抄袭源文献。
第二,存在技术上的检测盲区,检测算法不够智能,无法检测翻译的外文文献,无法检测表述方式变动、语序调整、同义词替换等深层学术不端行为,只能避免“文字”抄袭而不能防止“思想”抄袭。
第四,检测软件功能单一,检测软件只具备文本相似度检测的功能,被检测者有若干手段可绕过相似度检测,缺乏论文选题、师生互动、学术积累等其他功能对学术行为的佐证。
第五,检测软件只检测结果,不检测过程,对于篡改、伪造、剽窃数据、伪造辅证、实验违规、提前发表不成熟的成果、不当署名、学术泄密这一类学术不端行为无能为力。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功能对策
04
(1) 利用文献检测结果,防范利用时间盲区的不端行为
(2) 应用人工智能技,防范利用技术盲区的不端行为
打铁还需自身硬,检测软件应积极利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壮大自己,其中的跨语言检测技术和语义识别技术等可帮助检测软件有效解决“思想抄袭”的问题。跨语言检测通过语言规范化、候选文档检索、分类器训练、剽窃行为分析等几个步骤来进行跨语言相似性分析语义识别技术则是通过对文献的词语解析、信息抽取、时间因果、情绪判断等技术处理实现对文献的语篇理解,可很好的识别替换同义词、调整语序等学术不端行为。
(3) 人工智能与专家判定相结合,防止误判“抄袭”
(4) 贯穿学术规范升级软件功能,介入进学术研究过程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深入到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检测学术研究结果,还可以监督学术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可以相互印证,相关学术评价活动也能够依此开展过程评价而不再把预期目标和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篡改、伪造、剽窃数据、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5) 利用检测软件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学术规范意识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规范意识养成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可在检测软件的访问界面上提供学术规范自主学习平台,提供在线阅读、视频观看、案例分析、在线练习等功能。
结语
05
郭卫兵,叶继元.学术失范、不端检测软件的功能、局限与对策——以学术研究规范为视角[J].图书馆论坛,2019,39(03):2-9.
更多领域快讯请访问「图情招聘」小程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