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在产业赛道驰骋的同时,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提升品牌的综合实力,创造出属于中国软件的产业价值,更应着重构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睥睨国际一线软件品牌。
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全球SaaS产业已经成为云计算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并诞生了多家市值千亿美元级别的巨头。而在中国,作为超级周期开端的SaaS,近年来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跻身为国内最火热赛道之一。但反观整体产业发展仍处于低端阶段,并没有太多卓越品牌以百花齐放姿势呈现于 会面。就拿邻国俄罗斯来做比较,虽然近二十年在经济发展层面完全与中国没有可比性,但软件行业,无论是大家基本上无法离开的 Nginx,还是如今已经大规模被使用中的 Clickhouse,这些都是有能力影响全世界的产品。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至今,仍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巨头,基础软件仍然受国外厂商牵制,我们不得不思考其中究竟!
普遍意义上,产业不过是信息系统
从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来看,早期本质上,中国软件一般不是欧美日本的外包产业,就是实质上SAP、Oracle、微软等巨头布局在中国的代理商或者成为ISV,从根本上来看,不过是通过特定的基础软件来进行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改造。而中国业务的量化,理所当然地形成了软件与做工程划上等 的状态,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中国软件公司,其本质上是拿着国外产品到各个产业做复制粘贴,这种模式深刻的影响着甲方。
首先表现在,普遍化的中国 SaaS 创业者,在其本质上属于信息系统上的布局,而其本身并无核心竞争力。如果长久的表面化于基础的流程再造,不从根本上满足市场,挖掘用户需求,最终也只能流于表面,成为简单的施工队化。
另一角度来看,在中国普遍的市场链接层面上来看,甲方普遍默认行业施工队模式化,正是这个原因也促使“外包服务”在国产软件行业的普遍化。
妄图通过合作来形成可一键复制的完美产品
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几乎所有软件行业领域厂商都试图以:基础MVP模型→试用于甲方项目→(上线应用分析优化整合)形成产品化→ (一键复制用于其他甲方)产品化这一理想模式来运营产品。
在这种背景之上,可以看到,如果只是纯粹的信息系统的上线并不代表产品的完美,一个抽象的系统在建设实施以及上线的基础是基于甲方业务流程,具体需求,内部分工,经营模式等一系列完善的信息收集基础上进行定制,但由于软件厂商在流程梳理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信息缺失,很难成形非常优秀的产品。
在项目完成的同时,软件厂商锻造收获的不是一款完美的产品,仅仅是一家客户案例,一个行业参考,所以在同下一位甲方进行合作定制时,只不过是在重复的做产品的交付商与公式化交差。
以业务代替产品,本末倒置
PLG(产品驱动增长)最近出镜率颇高,是B端另辟蹊径的发展方式,对于B端产品来说,如果有机会加入一家以PLG为主导的公司,那么他需学习很多C端产品必备的知识,在产品上线之后也能够更快的收到反馈,可以更容易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但首先,PLG模式并不适合大部分B端企业,对于SLG(销售驱动增长)模式的公司可以学习PLG模式打磨产品的热情。其次,无论是PLG还是SLG,不管 ToB、ToC,不管是汽车,电子,消费品,在其本质是都应该是以产品为主,深入了解业务,和销售配合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难能可贵。
现在市场提出PLG,SLG的概念,这些说法的本身就很有问题,无论是任何行业,都应以产品为王。正确的打开方式难道不应该是好好做产品,然后再研究如何销售吗?所谓SLG销售驱动增长,这个行业关键词背后所传达的涵义是什么呢?真的难以想象一家强调销售套路超过产品本身的公司,能做出什么好的产品?
在这种普遍SLG的情形下,业务为了完成KPI,肯定会逼迫公司通过一个个标准化产品用于满足甲方各种奇奇怪怪的需求,随后也就无路可走,最后一旦业务团队崩溃,这个公司也就很难存活,追根究底,甲方并不会为产品价值买单,在行业内已经有太多太多的销售驱动型产品,最后甲方根本没有将产品用起来。
纯粹为了“薅扶持政策的羊毛”
近年来,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在提高 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收获了大量来自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很地方政府信息化施工也普遍由大大小小软件公司完成。
这些软件公司往往又都会是重要的集成商。所以,伴随着自主可控概念兴起,部分全国性的所谓信创软件公司同当地软件公司沆瀣一气,都会打着旗 撸政府相关羊毛。所以这些软件公司实质上并非是要做一款好软件,而是要做一款满足政策需求的可控软件,是要满足中央自主可控的目标。
然而,通过这种现象形成的产业链,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更无益于中国软件综合实力的提升,好比目前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如果单单是为了国家补贴而开发的所谓新能源车,里面的含金量到底会有多少呢?
大型企业的“外包团队”
基于传统信息时代合作模式的影响,中国普遍的行业合作模式中,大甲方们自然而然地把与之合作的软件公司视为典型的施工队,并把所有的中国软件都默认为低技术含量的可交付系统,并且一定会要源代码,从而进行所谓的自主可控。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是,很多的中国软件供应商,其实只不过是开源软件的魔改厂商,所以也就造成了企业的技术决策者们,硬生生的将完整的软件产品系统,分解成一块块碎片,在他们的认知中,软件只不过就是招一堆工程师随便改改,就能达到用户需求的东西。近期,银监会出台了一家国有银行的外包管理政策,可以看出,本质上就是把软件定义为人头工程,在此大环境下,这个领域能产生出优秀的软件企业确实很难,大部分的软件公司确实只不过是给银行提供技术人员,做着简单的人头外包的人力管理公司。
关于互联 公司的技术妄念
有一些公司看似代表着中国软件希望的风头正盛的互联 公司,在大众视野中,他们技术实力强,人员素质高,而且这家的工程师也会经常发布一些最新技术观点,大有引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苗头。然而现实是十分残酷的,中国的互联 公司的本质业务并不是软件,而是电商, 交,媒体,买菜等,但并不包含软件。
软件技术只是互联 公司通过互联 实现自己业务的手段而已,其本质还是信息系统。况且中国大部分互联 公司所谓技术,仅仅是基于国外开源软件所实现的一系列封装与优化,真的不能美其名曰技术实力。其本质是白剽国外开源软件,而不是购买国外商业软件,但本质上还是属于系统集成开发,最大区别不过是面向自己公司,非外包身份。
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互联 公司也确实产生了一些如云计算的优秀国产软件,但是若把这部分业务变成为独立的软件公司,才会有发展出价值的可能。
总的来说,技术对于互联 公司,只不过是吃饭的手段,而对于软件公司则是企业存活的根本,并不可以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所以互联 公司的自研充其量就是技术团队妄念,辅助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对软件行业并无多大进益。
写在最后:中国软件方向
通过行业现状,我们多多少少能够看到一些产业背后的本质问题。首先,中国软件产业本身所最缺乏,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从业者,他们的目标应该是打造出高价值的软件产品,是将中国软件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到足以与世界一流的软件产品相抗衡的地位。
其次,这些软件肯定不应该还是那些传统之路上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的项目定制化软件,而应是建立完整的中国软件产业链,建立数据库,中间件,基础软件,Photoshop/CAD/EDA等专业软件。
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发展出属于中国软件的未来,面对着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试问有多少企业能坚持做好产品,坚持用好的产品改变甲方的刻板印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坚持到百花齐放的那一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