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可能只存在于一个人藏藏掖掖的记忆中。
比尔盖茨全名威廉·亨利·盖茨三世,他从小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他的母亲玛丽是西雅图的名流,是多家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
风云迭起
谈到微软的成功,那是离不开盖茨母亲玛丽的作用。她和IBM董事长约翰同为联合劝募会董事会成员。
1980年,微软刚刚成立5年,就是个羽翼未丰、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IBM已成立70多年,赫赫有名的大公司。
IBM当时希望聘请一家外部软件制造商为其个人电脑开发操作系统,这个项目名叫“国际象棋“。
微软已经在竞选该项目,当然这并不是IBM唯一接触的对象。还有许多软件公司在考虑范围内,包括微软的竞争对手之一Digital Research。
玛丽利用她的关系与IBM董事长约翰谈起微软,并且介绍盖茨与他认识。
最终IBM同时选择了三家公司来为它开发操作系统。微软就是其中一家。
其实,当时微软还没有能力自己开发操作系统。因此盖茨就向IBM老实举荐了另一个人叫加里希达尔(Gary Kildall)。
在一个硬件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个杰出的计算机创新者却独树一帜,成为软件的先驱。正是希达尔,创造了最早的个人操作系统。
风暴中心
接下来的故事充满着狗血,或者说戏剧性。
坊间的传言是:IBM的谈判代表敲了希达尔公司办公室的门时,希达尔开着私人飞机出去了。他老婆是他公司的商务经理,因为IBM保密条款极其苛刻,所以拒绝签字,然后就随便把他们打发了。
当然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双方因版权的收费问题谈不拢。
IBM只好回去找盖茨继续谈。而希达尔毫不担心,“比尔是我的朋友,他不会背叛我的。”
结果让他大感意外。
比尔盖茨付了75,000美元给西雅图一个程序员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克隆”了希达尔的系统。命名为QDOS(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意思是又快又脏的操作系统。字面和内涵都是一个意思,名符其实,是希达尔系统的简单粗暴版本。盖茨也对该版本做了一些修订,由于核心是希达尔的内核,其性质与抄袭并无本质区别,是希达尔系统的剽窃版。
IBM并没有高兴得太早。希达尔很快就发现了这一丑闻,威胁要起诉它。IBM为了安抚希达尔,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同时出售盖茨和希达尔的版本,让市场来决定这场竞争谁胜谁负。
不过这场竞赛并不公平,IBM将希达尔的版本定价为240美元,而盖茨的粗糙版40美元。这个粗糙版后来改名为DOS(Disk operating system)。
对于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怎么样也肯定是盖茨完胜。有便宜货不买么,谁会愿意当冤大头?
为了获取IBM的全力支持,微软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这种做法被微软用来抨击后来的竞争对手—低价倾销,向IBM收非常低的版权税,来换取IBM的全力支持出售它的产品,以夺得IBM的独家专售权。
希达尔本来还有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他可以起诉微软,但他出于友情、自负或者惯例、也可能是无所谓的想法出发,觉得世上哪有人会为软件侵权来起诉。他认为起诉别人是不好的,“反正只要我们产品够好,消费者一定会来找我们的,我们才是最终的成功者”。
大联合作战及应对
不过现实不是这个剧本。卓越的产品可不能保证商业上的成功!微软和IBM联合模式,即硬件与软件捆绑销售的新颖方式很快赢得了市场的关注,比希达尔单打独斗的售卖操作系统软件要更快地占据市场份额。
无庸置疑,市场更加买便宜货的账。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反过来也一样,只要便宜,剩下的事是企业之间的斗争,于我客户何干。
希达尔公司在围困之下,毫无招架之力,举白旗告饶。希达尔提出以2600万美元把公司卖给盖茨,盖茨还价1000万,连一半都不到。1991年之后希达尔公司以1.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NOVELL公司。
见招拆招
为了维持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微软在软件中设置了一种虚假警 系统,也就是说只要用户电脑中安装了微软公司竞争对手的软件,就会跳出一个弹窗说用户的新软件和windows不兼容,肯定吓怕了一批对软件不明所以的菜鸟用户。
这种类似黑 会的霸凌手段当然引起了行业中其他公司相当的不满。但这要到2001年以后,微软才开始被起诉行业垄断,它的雄霸地位到目前这个时段—至少十年内依然是不可撼动的。
比尔盖茨牢牢地抓住了克隆“他的朋友”的粗糙版的版权,他也成功地预测到了时代从注重硬件的流行潮向软件为主的流行潮的转变。
这种硬件向软件“权力的移交”也意味着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所有的一切的金钱财富都落在了比尔盖茨的腰包里。他再也不是囊中羞涩的苦哈哈的创业小老板,而是成为赫赫有名的商业巨头。
再来看看,盖茨曾经的朋友希达尔。
他在历经各种艰辛之后,在财富上仍然有可观的收益。过着相当奢侈的生活。只不过婚姻生活没那么幸福。
而他的余生也始终被笼罩在盖茨的阴影之下。甚至连他的母校华盛顿大学邀请他参加毕业周年聚会时,特邀演讲嘉宾竟然是盖茨,只是因为盖茨是学校的捐助者,而不是考虑谁是母校的优秀毕业生。
可是当他打电话向系主任去抱怨时,系主任直接挂断了他的电话,丝毫不留情面。
希达尔并非自作多情地制造着苦恼,这些痛苦只是关于“我本可以”的回忆和延续而已。
远离江湖
可是这种痛苦无处不在,愈演愈烈。以前爱交朋友,爱凑热闹的希达尔,后来离群索居,耽溺于酒精,对所有 交圈敬而远之。52岁(1994年)死于血栓(有人说是酒后斗殴)。“他的朋友”比尔盖茨并没有参加他的追悼会。尽管微软发表声明称,希达尔的死是行业的损失,深感痛心。
希达尔临终前一直在写一本书《计算机联结》,虽然最终他的子女决定不出版。里面有一句话发人深省:我终于了解到,原来制造计算机并不是为了重塑大脑,而只是为了赚钱。“
比尔盖茨2008年离开了微软,摇身一变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从世人对他的极高的评价和赞许来看,有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慈善本身是一种维持等级制度而非摧毁特权的方式。他和妻子梅琳达(现在是前妻)多次前往非洲,致力于解决和根治疟疾。看起来已没人记得希达尔了。
不过作为互联 历史中重要的一页,希达尔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最适合这样的情节,它因被1969年的电影《教父》引用而闻名天下:来路不明的巨额财富背后,必定隐藏着同样不为人知的罪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