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未来可期。
在我国,工业软件以及其他国有自主研发软件情况是怎样的呢?存在哪些问题?15个字可以概括:技术难,政策难,市场难,资金难,人才难
1.技术难
以题主说到的工业软件为例,如果单说开发一款工业软件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可能大多数人不会想到「难度」这个概念,那我来告诉你安装一款CATIA会生成将近17万个文件,4000多个文件夹,整个安装包大小为7个G的容量,你就会想到它有多么恐怖了。而且开发工业软件可不仅仅是写业务代码那样简单,它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包含了数学、力学、电学、化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再以小编所在的永中软件为例,成立于2000年,在国产Office产品的研发领域已经做了二十多年,才最终成长为中国基础软件研发代表企业之一,这其中的艰辛历程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
2.政策难
很多人会觉得,我国各项软件技术起步都很晚的,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99年亮相并成为第一个走向全球的国产下载软件—— 际快车,1990年推出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块防毒卡——华星防病毒卡,1999年成立的早期B2C 站的代表——8848以及本世纪初成立的以永中软件为代表的的一系列办公软件等等,我们在技术上并不比国外的差,相反还有一些国人使用习惯于汉化的优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的春风已经演变为狂风巨浪,在体制之内的工业软件开发人员收入偏低,导致国产工业软件人才的不断流失。在十一五之前工业软件由科技部管,后来又划归给了工信部管,随后形成了长达十年没有任何政策支持的空白期,反观美国,在2018年就推出了电子复兴计划(ERI),对工业软件再次进行大力扶持,计划在5年内投入15亿美元,约合近百亿人民币,就连持续盈利的EDA三巨头之一Cadence都获得了2400万美元的资助。反观中国,三个五年计划对工业软件的投入也不过两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美国一次政策的扶持资金等同于中国三个五年计划投入的50倍,差距一看便知。
3. 市场难
首先是盗版问题。目前,国外CADCAMCAE软件在中国大都有盗版。这直接导致中国工业软件产品卖不出应有的价格来,弥补不了工业软件企业的高昂开发支出。另外,现在市场上盗版软件猖獗,应该说也不完全是客户的有意识行为,毕竟企业因为法律原因使用盗版的越来越少。现在市场上充斥的盗版,更多的是一种市场的非法倾销行为,是外国公司扼杀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工业软件企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我的建议是:除了进一步打击企业和个人使用盗版外,应该在源头上进行封堵盗版行为,尤其是对提供盗版下载的 站,一旦被举 ,要强令关停。
4、资金难
目前企业可融资的资金渠道,无非就是VC风投、银行贷款、政府资金这三块,而从这三个渠道融资对于工业软件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从风投角度看,一般只关注两块:第一是快速成长性的,第二是投资退出有出路的。目前国内风投的快速成长性指标,全球所有现有工业软件企业都无法达到,研发周期3-5年无营收,一个成熟产品要10年以上培育期才能完全打开市场。因此从风投角度看,现在投资工业软件,不如去投依靠中国人口基数能快速做大的互联 企业,或者纯设备制造企业,至少在短期内,在规模方面要大于工业软件企业,能快速通过资本市场退出获利。从银行角度看,工业软件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工程师和工程师写的代码,这些产品从价值评估来讲,早期可以说是一文不值;长期看也需要市场检验,贷款的风险非常大。从国家角度看,国家专项上千万的投入,希望企业研发的工业软件首先能在商业化上成功。工业软件的客户通常都是硬件企业,购买一个软件,不光要考虑你的软件是否好用,还要看你的公司是不是属于第三方的中立的软件公司。只有产品满足要求、价格合适企业才会采购,但如果提供软件的是你的竞争对手,则购买这种软件的可能性为零。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一家工业企业,某次竞标活动中,中标的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在业内以打压别家著称,那么它它研发出来的软件,你去购买的可能性有多大。而如果没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软件后续升级迭代推广就无从谈起。
5.人才难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特别是软件企业,以人脑+电脑为生产模式。做产品最大的问题不是架构,也不是技术,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好的人才才能做出好的产品。人才是推动软件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的缺乏也会极大程度上制约软件业的发展。中国软件人才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数量,而是结构和质量,人才结构失衡,人才质量不高,人才流动率大。从人才质量上来看,中国软件业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的,高手与专家型人才太少,而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太多,工程师技能提升和升级转型的速度很慢,导致高端人才总量不足,这是制约软件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培养更多的软件人才,解决人才缺失、供需错位问题,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可谓“得人才者得天下”。
那么国产软件就这么溃不成军吗,其实也不是,2012年以前,在全球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潮下,我国主动融入全球软件产业链分工,各行业信息化应用需求旺盛,软件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却长期处于中低端,核心软件受制于人。但随着市场红利逐步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在国家信创理念 召下,国产软件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向产业价值链中上游攀升。我国海比研究院《2022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及选型评估 告》认为:不同于1.0国产化替代阶段,信创更加强调生态建设,注重全产业链整体突破,因此信创产品不仅要做到产品自主可控,也要积极融入国产信息技术生态,推动全栈适配。
在信创改造过程中,带来的挑战总结起来有三个关键字 “并存“,”变化“,”安全“。
并存
并存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字,是信创带来的最大挑战,这里分了多种维度的并存:
信创改造无法一蹴而就,传统软硬件环境和信创软硬件环境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并存。
信创本身的多种软硬件基础环境并存,例如CPU架构有X86, ARM和MIPS, 操作系统有银河麒麟和统信UOS。
信创产品的并存,由于信创还属于百花齐放的时代,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种信创软件的差异比较大,客户可能会为不同业务系统选用不用的产品。
因此,“并存“不但要求整合方案具有跨软硬件平台的整合能力,还需要对应软件本身具有跨软硬件平台运行的能力,能够跨平台,多终端使用。
变化
由于信创替代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不同于传统相对稳定的软硬件环境,在信创改造的背景下,用户的软硬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国产化的比例可能从0% 开始逐渐向100%不断进化着。这个过程中除了并存,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要求整合方案成熟稳定,且具备快速完成整合和快速适应调整的能力。
安全
由于缺少了由微软提供的基于AD域的认证权限体系和IIS服务器等标准技术,信创环境下整合方案面临着多种安全挑战:
认证部分由于没有AD域作为认证服务器,信创下又没形成统一的标准方案,因此需要系统整合时能适应多种认证协议,能和多种认证源的对接。
数据文件的安全性文件,由于没有了windows的权限管理体系,对于数据的访问授权带来了新的挑战,不能简单的基于windows共享等手段获取文件数据。
整合接口本身的安全性,不能再依赖window和IIS,需要独立完善的数据传输加密和接口访问的鉴权机制。
面对一系列的挑战,永中软件给出了信创背景下的答卷:
应对“并存
永中技术团队研发过程中在做技术选型时,会把“跨平台”即平台无关性作为重要考量点,屏蔽不同软硬件平台带来的差异。在信创和非信创平台下提供一致性的用户体验。
永中Web office、永中DCS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跨平台能力,适配windows、Mac、iOS、Android,可与OA、文档管理、邮箱、 盘等各种用户系统进行无缝结合。
适应“变化
永中Web office、永中DCS根据用户需求分为公有云版本和私有化版本,前者是将永中DCS文档在线预览服务部署在公有云服务器上。用户可通过注册获得相关服务信息,
保证“安全”
多年来,我们一直有个思想就是“重硬轻软”,认为软件不如硬件重要,但事实上硬件是躯体,真正隐藏在躯体内部的软件才是灵魂,好在中兴、华为等事件让我们有了彻底的警醒,今后必须重视工业软件为代表的国有软件的发展。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在信创理念引导下,打造我们可掌控、研究、发展和生产的基础设施,铸牢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之基,从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升级能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