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2月~ 2017年2月在我院行无体 模QCT骨密度测量体膜软件检查,且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完 整者46例,男14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73 ±II. 71)岁;CT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所选病例均行Philips腰椎无体模QCT骨密度测量体膜软件扫描, 扫描模式为轴位,扫描参数:120kV、300/450mAs,厚 度为6mm,矩阵512, FOV180. 0mm,扫描过程中,通 过定位像观察椎体的高度,在无压缩性骨折的情况 下,选择L2 ~ L4椎体(三个椎体)扫描,每个椎体扫 描三层,以椎体中间层面为中心;当发现压缩性骨折 时,L1或L5椎体代替;将数据传输至 后处理工作站,通 过测 量腰椎骨CT值及相应层面的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 的CT值,曲线呈正态分布以保证CT值的准确性, 每例患者至少测得3个腰椎的骨密度,计算出各个 腰椎骨密度的平均值,即为患者腰椎的骨密度,系统 自动参考欧洲人群数据库得出值及Z值进行诊 断。分别选取不同直径的类圆形脂肪组织感兴趣区 R0I( d = 1. 5cm及d = 0. 5cm)及不同部位(皮下脂 肪组织及内脏脂肪组织)的ROI,测得相应BMD值。 分析R0I不同的选取测得的BMD值(图1),对诊断 骨质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以血 钙、血磷、ALP、BAP、PTH指标为自变量,骨质减少 及骨质疏松的腰椎BMD为因变量,对血钙、血磷、 ALP、PTH、BAP实验室指标与BMD值进行线性相 关性分析。
2结果BMD值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根据皮下脂肪 R0I( d = 1 ? 5cm)及(d = 0? 5cm)测量 BMD 值结果诊 断骨质减少为10例,骨质疏松为36例;根据腹腔内 脂肪R0I( d = 0.5cm)测量BMD值结果诊断骨质减 少12例,骨质疏松34例;其无体模QCT骨密度测量体膜软件三种不同 测量脂肪组织方式得到的BMD值,见表1。使用统 计软件SPSS 22.0,诊断骨质减少的三种测量方式得 出的BMD值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 (F值=0.〇71,P值>0.〇5);诊断骨质疏松的三种 测量方式得出的BMD值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显示无 统计学差异(f值=0.123, P值>0.05)。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以血韩、血憐、ALP、 BAP、PTH指标分别为自变量,骨质减少及骨质疏松 的腰椎BMD为因变量,结果显示血钙、血磷、ALP、 BAP指标与不同测量方法得出的BMD值无明显相图丨A ~ 1C此患者由于L4椎体压缩性骨折,未列人测量范围,L5椎体代替。图1A脂肪组织R0丨位于皮下脂肪d = 1.5cm;椎体平均BMU =4丨.8mg/CC。图丨B脂肪组织R0I位于皮下脂肪d =0.5cm;椎体平均BMD =?. 5mg/cc。图1C脂肪组织R0丨位于腹腔内脂肪d =0.5cm; 椎体平均BMD=42.1mg/cc图2A PTH与皮下脂肪R0I(d=1.5cm)测得的BMD值呈负相关图2B PTH与皮下脂肪ROI(d=0.5cm) 测得的BMU值呈负相关图2C PTH与腹腔内脂肪R01(d=0.5cm)测得的BMD值呈负相关关性,PTH与不同测量方法得出的BMD值呈负相 关,其中皮下脂肪R〇I(d = 1.5cm)组;?= ■0.530, P <〇.〇1;皮下脂肪 R〇I(d=0.5cm).组r =办548, P <0.01;腹腔内脂肪 R〇I(d=0.5cm)组 r =七.604, P <0.01,均有显著性意义,见表2(图2)。
3讨论
BMD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标准,据2007年 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 ISCD)制定 QCT骨密度测量体膜软件 骨质疏松诊断 标准:骨密度> 120mg/CC为骨密度正常;骨密度80~120mg/CC为骨量减少;骨密度<80mg/CC或T值 < -3.4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6]。椎体骨质疏松最 早发生区域在椎体中部,后期才波及到椎体周边。 在R0I选取过程中应尽量选取中间层面,而R0I放 置于椎体骨松质的前2/3部,且不能选取骨皮质部 分,尽量避开可能因椎静脉影响其不均质的后1/3 部;R0I应尽可能取大面积测量,而R0I选取范围尚 无规范性标准,对于体型偏瘦者,皮下脂肪层偏少, 甚至难以选取R0I。本组分析皮下脂肪不同范围的 R0I及腹腔内脂肪R0I替代,对BMD值诊断骨量减 少及骨质疏松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中,如皮下脂肪R〇I选取难度系数较高时,可自行调 整脂肪ROI大小及位置,但仍需保持ROI的均质性, 即曲线的正态分布形态。本组病例根据ISCD诊断 骨质疏松标准,骨量减少发生率21.7% ,骨质疏松发 生率为78. 3%。差异较大的原因与检查人群有关, 本组大多数人群为临床高度怀疑骨质疏松,而DXA 检查为阴性的患者。有研究显示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丢失紧密相 关,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既可以预测骨密度的减少,也 可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7~。在破骨细 胞骨吸收和成骨细胞骨形成的耦联过程中,分泌和 释放的各种代谢产物分别成为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 指标,通称为骨转换指标。在生长发育期,骨转换指 标增加,则骨量增加;在绝经后或衰老期,骨转换指 标增加,则骨量丢失W。本组病例采用线性相关分 析法显示PTH指标的变化对BMD起负性作用,其余 指标多数处于正常值范围,提示PTH为影响BMD减 少的重要因素。PTH既能促进骨吸收也能促进骨形 成,对骨代谢有双向调节作用,有研究显示,血清甲 状旁腺激素等血生化指标可预测部分人群骨密度减 少率[wi,PTH和BMD呈负相关[11],与本组较为一 致。ALP是参与骨代谢的重要蛋白质,是临床上常 见骨转换的指标之一,成骨细胞的活性及成骨作用 的变化与血清ALP的活性密切相关[12],但本组与其 结果不符,待收集更多数据后再做统计学分析;血 钙、血磷与骨骼中的钙、磷保持动态平衡,血钙及血 磷含量的测定能反映出骨组织的代谢情况[12],但此 指标受膳食营养影响波动较大,可能是造成与BMD 值相关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成都华西华科研究所研发生产QCT骨密度测量体膜软件系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