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技术(上海)软件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总监郎燕:
早在2013年,PTC和牛津研究院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一项分析结果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大约有68%的制造企业,预计会在未来三年当中,会发生重大的业务流程的转型。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预测的情况发生了,整个制造业充满了竞争,也充满了机遇,充满了挑战。这几年的过程里面,各个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国家战略,中国也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
2014年,经过这个研究 告以后,我们公司CEO同哈佛商学院教授发表文章说,企业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战略定位,对当前的判断、对未来的预估以及选择方向。在那个时间段当中,我们发现了有危机,也开始研究未来,研究危机可能会带来哪些变革。在这篇文章中说到,产品形态将有非常多的变化。现在来看,例如汽车行业中,汽车已经从传统汽车发展成为互联互通的汽车。
紧接着第二年,他们又联合写了一篇文章,说不仅仅是产品的形态,运营体系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未来的运营体系、客户关系、业务模式、组织形态等,都将发生变化。
时间来到了2015年,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当中,强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PTC解读这里提出的智能制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制造体系,包括了智能的产品、智能的装备,以及智能的运营。我们发展的思路,跟中国制造2025大方向是一致的。这两篇文章也与其完全吻合了。
我们来说说PTC公司。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也保持了高速的成长。但是2012年,我们做的预测 告发现,市场变了。后面四年中,PTC进行11次的收购。收购中,我们购买了连接,购买了平台,购买了虚拟现实,购买了非常多的新技术。因为这样的收购,让我们在比较早的时间进入了转型阶段,而且在转型阶段中,我们拥有了一些核心技术,让我们一个小小的软件公司,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成为了一个IT公司,IOT公司,也在VR、AR这个领域里面成为了这个市场的领先者。
我们的转型受到了华尔街的肯定,这张图是我们去年一股票的反应,我们股票在去年一年整整翻了一倍。不仅仅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是工业互联 的平台领导者,华尔街包括众多的评估机构对我们也非常的肯定。
上图左右两边是我们的市场份额,PTC是绝对的市场第一。中间两张是市场的地位图,其中下面的这张图是2017年7月份IDC公司刚刚发布的市场评测 告,IDC的评语说IBM、PTC、GE、微软是全球的领先者,红点就是PTC公司。
PTC经过这么多收购之后,在制造领域里面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框架。PTC是把这个框架分为了几层,资源层、互联层、应用平台层和应用层。我们可以用手机的操作系统来举例子。这个平台层,就像我们手机的操作系统,在这个之上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快速搭建的模组,让在平台当中有很多行业经验的厂家加入进来做他自己的APP,而PTC公司凭借我们原有的在离散制造业里面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企业推出智能制造APP。这些APP分成几大类,即创新研发、卓越制造、敏捷服务和智慧管理。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客户参与和开放式创新的案例。客户采用了虚拟现实的方式,设计在哪个角落里面放柜台,要放多大,形态什么样子的,要装多少东西进来。设计完成了以后,客户轻轻的一点,订单就发送到生产厂商那里了。物联 的平台让他的设计融入了制造商的体系里,就可以轻松完成定制。
这是另外一个例子,基于AR和VR的产品评审。通过VR、AR技术,让评审身临其境,甚至可以打开来看一看,感受一下到里面操作的感觉,所以能让我们的评审可以更早开始,更加身临其境,同时因为是 络化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支持远程的产品评审。
这是一个数字双胞胎的概念,怎么样能够把数字样机经过不同的产品种群,进行数字化映射,通过数字化映射来产生数字样机。
这个案例非常有意思,这是一个街头滑板车公司。他们把他们的活分包出去,在分包的过程中,大家共同设计,共同完成。只是花一年的时间样车就出来了。
这张图是我们跟博视做的智能产线的工作,这个工作让博世在八个月完成了项目的开发。
我们在上海为这个制造业转型设立展示中心,在南京理工大学共建设了2000平米的展厅。
PTC早在五年前,就意识到了制造业的变化,迈克尔·波特先生和我们CEO撰文精准预测到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转变。在随后的几年PTC做了技术的收购和整合,搭建了这个行业里面最领先的工业互联 平台。但是我们并不重在这个互联 的平台上,而是希望能够作为一个行业平台的势能平台,跟行业应用结合起来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