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esforce旗下公司退出中国!美国BI软件在华遭遇”水土不服”?

继LinkedIn之后,美国BI软件公司Tableau将退出中国!

上周,一封关于Tableau将退出中国的邮件在圈内迅速流传。

从邮件内容来看,Tableau于2021年11月17日停止在中国大陆的一切直接性经营活动,且将于2022年1月31日终止现有的中国大陆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意味着,Tableau现有中国大陆的客户将继续通过位于新加坡的客户解决方案团队和合作伙伴提供服务。Tableau作为Salesforce旗下公司,未来的中国大陆市场活动将由Salesforce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阿里巴巴负责。

据其他媒体采访专业人士就此次Tableau退出中国一事分析道,Tableau撤出中国主要缘于其中国业务的亏损,导致亏损的三大原因如下:

1、几年来大量中国用户的失败经历让他们意识到可视化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数据治理和建模才是BI项目成功的关键,但这不是Tableau的强项;

2.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恶意打压中国,这敲醒了大量中国用户不再依赖西方技术的心;也大大刺激了中国BI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决心;

3. Tableau卖给Salesforce,本身就大伤元气,再加上Salesforce一直无法适应中国的业务模式,必然导致其中国业务的衰败。

分析认为,Tableau退出中国对本土软件公司总体来说都是利好消息,这进一步教育了中国用户采纳国外软件是有风险的。国内的一众BI工具厂商更是兴奋,Tableau直接腾出了一片市场空间。

Salesforce :

从产品到生态,全球 SaaS 先驱的崛起之路

Salesforce 创立于 1999 年 2 月,总部设于美国旧金山。Salesforce 是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的全球领导者,于2000 年首推 CRM 革新理念,并将其服务扩展到新的领域和行业,引入了新功能和平台功能,其创新式云平台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 CRM 解决方案。公司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云,移动, 交,物联 (IoT)和人工智能(AI)技术,以全新的方式让客户与客户建立联系。

Salesforce 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1999-2004 年,提供基于云端的 CRM 软件,颠覆传统 CRM 产品;2005-2014年,打造 PaaS 平台,构建平台应用生态圈;2015 年至今,专注为客户提供 SocialEnterprise 的升级服务,并向更多企业应用市场拓展,力图打造“CRM+AI+数据”完整生态。目前 Salesforce 在全球 SaaS 领域排名第二,在 CRM 细分领域排名第一,市占率接近 20%,且正在不断提升,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

自成立之初,Salesforce 高举“No Software”大旗,向微软、Siebel、甲骨文和 SAP 等行业巨头叫板。并且通过一系列品牌与市场活动,Salesforce 成功宣传了自身的定位(SaaS 和 SFA 行业的先行者)和理念(no software)。并且,公司营收从 2001 年的 590 万美元增长至 2003 年的 5090 万美元。在 2004 年 IPO 过程中,Salesforce 的 ARR(年经常性营收)达到了 9600 万美元,公司估值为 11 亿美元。在 IPO 首日,公司股价上涨超过 55%

Salesforc 早期的成功预示着更多新兴云业务公司的崛起,而公司选择采取开放的态度拥抱这些初创 SaaS 公司。

Salesforce 搭建了一个平台,开发者可以基于 Salesforce 开发定制应用,同时还打造了一个核心 区,Salesforce 用户可以在 区中开发和销售他们自己开发的应用。2005 年 Salesforce 发布了 AppExchange,在这个平台上,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并将应用销售给 Salesforce 用户 区里的其它成员。

此后,Salesforce 团队陆续发布了 Apex、Force.com,其中 2008 年发布 Force.com 是世界上第一个 PaaS 产品,同时Force.com 也为 Salesforce 创造了一个新的营收渠道,因为第三方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这个平台。Force.com 同样采用了对用户非常友好的定价机制,每次登录只需 99 美分,加快了用户的获取和产品传播的速度。

同时,公司不断兼并收购,在自己的产品组合中对收购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位,从而将自己的核心产品扩展到 CRM 之外的其它领域。2011 年,Salesforce 将收购的众包数据公司 Jigsaw 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更名为 Data.com;2012 年Salesforce 对收购的 交客户服务工具 Assistly 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将其更名为 Desk.com;2013 年 Salesforce 将收购后的 交媒体监测平台 Radian 6 更名为 Social.com。

2015年至今,Salesforce打造“CRM+AI+数据”完整生态。

2016 年,Salesforce 推出了最新 AI 产品——Einstein(爱因斯坦),CRM+AI 模式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Einstein 将会被嵌入到商业业务的范围内,自动挖掘相关商业信息,预测客户行为,推荐下一步最优行动,最终帮助客户提升销售能力。

2018 年 3 月,Salesforce 以 65 亿美元收购了软件制造商 Mulesoft,Mulesoft 提供的集成平台使用 API(应用程序接口)构建连接企业应用程度、数据和设备的应用 络,帮助 Salesforce 链接不同应用中的数据,为 Einstein 提供数据支撑。2019 年 6 月,Salesforce 斥资 157 亿美元收购数据可视化分析公司 Tableau,这是 Salesforce 历史上金额最高的一笔收购,Salesforce 在大数据领域落下的又一重要棋子,公司“CRM+AI+数据”生态愈发完善。

Salesforce 在 SaaS 领域排名第二,CRM 细分领域排名第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Synergy Research 的统计,微软在SaaS 服务供应商中排名第一,Salesforce 位居第二,Adobe、甲骨文和 SAP 并列第三。其中,在 CRM 这一细分领域,Salesforce 稳居霸主地位。

从 CRM 领域来看,Salesforce 的市场占有率接近 20%,并且不断提升,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IDC 数据显示,自2013 年以来,Salesforce 连续五年蝉联全球 CRM 市场第一,并且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17 年 Salesforce 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19.6%,超过位居第二、三、四名的 Oracle、SAP 和微软的市场份额之和。与此同时,老牌的 CRM 厂商 Oracle和 SAP 的市场份额却处于持续下滑中。有分析认为,在 SaaS 快速发展的浪潮下,Salesforce 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国际巨头收购进行产业整合入局商业智能行业

在互联 C 端市场,流量入口始终是商家必争之地,而 BI 软件则是数据分析领域最重要的入口之一。

BI与分析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是所有用户尤其是大客户的刚需。2019年,云计算进入2.0时代,大数据为BI提供了海量数据分析需求,业务复杂性和数据复杂性带来的双重挑战,成为新一轮BI并购潮主要推动力。

2019年,国际商业智能行业格局巨变。

是年6月6日,Google以26亿美元现金收购商业情 软件和数据分析平台Looker;4天之后,更具爆炸性的新闻爆出,SaaS第一股Salesforce以15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I领导者Tableau,成为Salesforce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国际巨头通过收购进行产业整合并不新鲜,但如此密集的BI类并购在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十余年前就已经发生。2007年,Oracle33亿美元收购Hyperion,SAP 68亿美元收购Business Objects(BO),IBM 50亿美元收购Cognos。

Tableau 公司于 2003 年 1 月创立于美国加州山景城,十年后,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交易上市。2014 年,为了推广业务,Tableau 在中国正式开设公司。2019 年,Salesforce 收购了 Tableau。

国际化扩张是 Salesforce 的另一重要增长战略。2017 年,Salesforce 宣布与谷歌云服务套件G Suite 建立合作关系,以支持其快速增长的全球客户群。2018年,Salesforce 宣布未来五年将投资 19 亿英镑拓展英国市场。2019 年 7 月,公司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落地中国市场,阿里将成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客户的独家 Salesforce 软件提供商,并且只销售 Salesforce的企业 CRM 产品套装,将向国内客户开放 CRM 平台,提供包括销售云、服务云、商业云以及 Salesforce 平台在内的多种服务。可以发现,Salesforce 的国际化战略日益清晰,国际市场将成为 Salesforce 业务的重点增长点。

之后,依托母公司Salesforce,Tableau在中国的收费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其离开中国的命运。

此外,云原生及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数据上云大势所趋,BI市场也不可避免要走上这一方向,商业分析、可视化能力不可避免会被打包成为一系列云上服务中重要的一环,这也让Tableau日子必然一天比一天难过。

最后,虽然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十多年,Tableau作为一个出身斯坦福的产品,在中国多少还是有些“水土不服”。比如说BI工具最初在中国出现时,“中国式 表”一度成为了“复杂数据分析”的代名词。国外的BI工具只能做一些格式很规整的 表,到了中国以后发现有很多 表做不出来,或者做起来极不方便,还需要大量的人工编程。这也给一大批中国本地BI厂商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他们依托本地优势,不管在产品、定价还是售后服务上,都更加对中国客户的胃口,这也让国产BI工具在这个领域成为了更加标准化的工具。

下一代BI平台一定是在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集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加工,清洗计算、数据分析、数据文档 告等服务于一体的,让业务人员快速分析数据特征、找到数据规律、挖掘数据价值,通过理解数据带来企业变革、提升业务绩效。

国内也不乏这类“暗自蓄力、茁壮成长”的BI厂商,比如帆软、SmartBI、永洪等的机会如何呢?这些公司已经有很不错的基础,如果持续在可视化BI产品的质量和等级定位上持续提升,机会也很好。但不能只是从产品和服务的视角来看待BI的发展,真心要好好在行业BI应用领域进行开发和深耕。

更多资讯、服务,敬请关注“自动化 www.ca800.com”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