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业界认为是汽车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关键之年,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智能座舱、锂电池在这一年迎来高光时刻。而且从大的框架来看,随着新能源车电动化产业链走向成熟,接下来必然要向更高端的技术去发展。
2022年将进入更加深刻的转型期,根据多个券商2022年展望研 的预测,新能源汽车在今年依然会继续放量,产业结构也将进入软件服务创新、从硬件堆料到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同时,国内智能化领域龙头在最近的表现也都比较强势,这种趋势被部分机构认为将贯穿全年,国内企业在今年也能继续依靠本土化效应,提升份额。
新能源车销量可达510万辆
尽管从市场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继续放量是主流观点,但是考虑到去年的涨价、产业供需关系发生改变、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等因素,多家机构指出增长可能主要集中在下半年,而且相比中低端车电动车市场,高端车电动化的前景更为乐观。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升级趋势增长可见度高、电动车可拓展空间大、高端品牌一旦突破将带领品牌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但就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市场还在未来。平安证券指出,结合我国人口结构、人均收入,预计我国千人保有量将达到300-400辆,汽车保有量上升到4-5亿辆,即使保守按10年换车周期测算,中国汽车年销量也有望达到4000-5000万辆。随着2022-2023年多款全新智能车上市,未来几年我国汽车更新周期或将呈现出类似于智能手机发展初期的明显加速,而这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机遇。
东吴证券也发布了类似的观点,人口规模、25-30岁成家立业、6-8年换车周期核心决定了2022-2025年将是新能源车消费集中期。以85后增换购先行,90后首购接棒的未来购车趋势,将驱动本轮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智能手机发展历程的参考意义很大,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概率会超过50%。
东方证券还提到,芯片短缺预计将在2022年缓解,2021年部分因缺芯被抑制的购车需求将于2022年得到释放,有望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长提供支撑。中信证券也表示,2022 年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度延续。
平安证券进一步判断,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玩家格局将分化,比亚迪和特斯拉有望继续维持高增速,预测2022年比亚迪、特斯拉新能源车销量达110万辆、75万辆。2022年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有望达到510万辆,同比增长5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18.2%。
此外,平安证券还指出,自主品牌无论是用户运维还是智能化方面的供应链,都将在本轮竞争中发挥出更强的本土优势。相较于受制强势工会、福利包袱重的海外龙头车企,我国自主品牌传统车企仍较年轻,外加华为等本土科技企业助力,未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望达到60%-70%。
软件付费提升新势力盈利空间
随着新能源车电动化产业链走向成熟,在下半场进入汽车智能化的舞台,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国海证券在其2022年度汽车行业展望指出,智能化、电动化、高端化三个方向十大赛道的演进,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等成新车型标配、续航里程继续升级、越级配置将成未来趋势。
中金公司认为智能汽车长期发展将呈现上下半场两个阶段,上半场是硬件预埋,下半场是软件服务创新。届时,汽车将成为流量入口,软件升级成为新常态,软件收费、服务收费成为可能。
以自动驾驶为例,激光雷达在去年实现量产上车,蔚来、智己等品牌的明星车型也都开始搭载1000TOPS+算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已经完成了硬件预埋的初步规划。而随着特斯拉、蔚来自动驾驶订阅模式、保险业务的出现,已开始探索软件增值服务的市场。
东方证券在2022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指出,与传统的出售硬件一次性盈利相比,软件的复制成本低且能持续升级。在软件收费模式下,随着用户数量增长,特斯拉等新势力车企的盈利空间将持续扩张。广发证券也表示,以汽车为中心的新型服务生态正在兴起,智能交通、智慧出行将颠覆传统商业模式,MaaS等带来商业模式的变迁或蕴藏商机。
国泰君安证券判断,到2025年,国内全液晶仪表市场空间将达301亿元,复合增速16%;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空间将达488亿元,复合增速8%;流媒体后视镜市场将达47亿元,复合增速33%;智能座舱市场空间将达1032亿元,复合增速16%。
但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汽车零部件同样面临产品、技术、制造方式等领域的大变革。汽车智能化、 联化趋势下,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持续推动汽车电子升级。除汽车电子外,车身、底盘、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引领技术革新,也将给产业链带来新机遇。
国泰君安证券、平安证券等多家机构认为,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和软硬件的解耦,将是实现更高水准的智能化的大前提。而且,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从传统的分布式架构,走向域控制器并进一步演进至中央集成,主机厂急需通过建立中央集成的电子电气架构、建立软件的自研能力、建立系统架构的能力、建立SOA架构的能力四个步骤,从过去的集成商变更为智能车产品定义者。
平安证券还表示,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走向中央集成,汽车全生命周期中软件价值占比将大幅提升,OEM不会把汽车的「大脑」控制权交给供应商。OEM研发架构将从过去基于硬件来组织变更为软硬分离开发模式,独立的软件公司对内承接不同车型的软件开发需求,对外易于形成灵活的合作模式,在股权设置、人员构成、激动机制等各方面有更大的灵活度,更好适应行业未来变化。
以三电为核心的标准化电动底盘也将成为发展趋势,汽车的工具属性决定了汽车要向「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的方向演化。传统油改电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化属性要求,也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对电池和驱动系统灵活配置的要求。标准电动底盘架构或平台,不仅覆盖车型广、推新速度快,其模块化优势也将成为满足汽车差异化需求的关键。
此外,电池也是差异化的关键模块。特斯拉与大众均按照车辆档次、应用场景的不同来搭配不同的电池类型,且都致力于自研高性能电池,以便搭至高端车型上凸显高端车的技术特色。国内主流车企与他们的布局一致,动力电池上坚持对外合作和自主研发双线发展,主机厂自研的电池都有一些创新点,比如强调安全、无钴、长续航等,同时还将满足高性能需求。
汽车OEM将变成科技+用户企业
智能汽车重新定义整车架构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重塑汽车产业模式。中金公司表示,大变革背景下,车企乃至产业链都面临颠覆与重塑,能够快速迭代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是重要抓手,也是公司业绩估值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平安证券也指出,自主品牌迎来估值将迎来提升机遇期,成功转型的OEM将被重新定义,理应获得重估,汽车OEM将成为科技企业+用户企业。
横向看,原有盈利模式将被大幅拓宽。由于车企拥有大量移动终端,未来特拥有海量数据,据此可衍生出多类业务模式,如软件算法、虚拟司机、出行服务、运营平台等。更远地看,无人驾驶出现后,汽车软件生态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纵向看,头部主机厂产业链话语权提升。上游部分,智能车发展向纵深推进,OEM软件自研比例提升,本质上是OEM将原先软硬一体的供应商的软件部分抽取出来聚集于自身的过程,头部OEM势必比传统车时代拥有更强的产业链话语权,将自己把握产品持续更新的命脉。下游部分,OEM将实时直连用户,与C端粘性显著增强,未来OEM要做好C端品牌,势必成为一家用户企业。
平安证券判断,未来的整车股估值的焦点将在于自主品牌。过去几年主流自主车企的销量和营收处于低速增长阶段,一方面是因为整个汽车行业产销处于平台期,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在显著增加。但市场对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估值已经明显分化。
以长城汽车为例,2018-2020年公司收入1000亿左右,扣非净利润接近40亿,从经营规模看公司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市值从几百亿上升至四五干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二级市场认可公司的一系列转型动作,将支持长城汽车在未来的智能化浪潮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空间。
2022年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双积分政策收紧+碳中和目标措施不断落地下,新能源汽车完全代替燃油车是大势所趋。目前,随着新能源车电动化产业链走向成熟,已经开始进入到更为关键的智能化下半场,虽然将其与传统制造业结合时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