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革命下半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投资逻辑和机会

导语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就是汽车革命的下半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正在加速将产品向“智能化+新能源”转型,汽车智能化正加速向大众驶来。在智能化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投资逻辑将有助于我们抓住投资机会及做出更合适的投资策略?

本期核心要点

1、智能化下半场的推动力来自消费端需求改变、供给端车企品牌化差异化需求、盈利模式的改变。

2、汽车传统电子电器(E/E)架构向域集中式构架转变下将催生感知升级、芯片算力升级、线控技术、多维交互升级、操作系统升级、座舱显示技术升级等6大技术发展趋势。

3、技术渗透率和单车价值量将决定行业的市场空间,也是建立赛道筛选的逻辑支撑。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操作系统、线控制动、域控制器等细分领域机会凸显。

电动化主要是驱动形式的变化,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底层属性没有改变,在电动化已经蔚然成风的背景下,一条更新、更广阔的主线已清晰可见,那就是智能化。

从最原始的人拉车、马拉车,到通过电机或内燃机、转轴等,实现能源的转化和动力的传导,这是属于动力层面的智能化。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简化了车辆的操作,如自动变速箱的应用将换挡按键化等。而以打发在途时间为目的的收音机、视频放器等娱乐系统的出现,以及车载导航、车载电话等实用性功能的加入,则让汽车的智能化初具雏形。但底层技术、配套产业等不足,直到上世纪末相关技术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智能汽车迟迟没有落地。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半导体、高精度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 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正向我们加速驶来。

一、为什么说智能化将是汽车革命的下半场?

消费端:关注度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汽车智能化与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息息相关,过去汽车生产更多用于满足消费者基础的出行代步等需求,在消费升级趋势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消费市场对汽车定位正发生改变,终端消费者不再只将汽车视为运载工具,汽车成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的载体和空间。行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汽车舒适性和驾驶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愉悦的用车体验。而智能化的本质就是为了安全舒适,解放人的自由。消费者对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日益重视,使得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关注度不断提升,在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1年购车关注点增速中,智能化关注度达197%

企业端:车企+科技公司共同发力

近几年新势力、传统车企纷纷加码智能化布局,部分智能电动车型已经实现量产,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互联 公司亦加速入局智能电动汽车赛道,车企和科技公司共同发力,促进汽车智能化升级。电动化加速渗透背景下,智能化成为车企比拼的核心要素之一,自主品牌有望借智能化东风迎来弯道超车良机。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海外车企凭借百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形成较强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市场格局的相对稳固,自主品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追赶、超越。而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仍有很大的技术演变空间,众多车企为塑造产品品牌力、打造产品差异化,持续开启智能化竞赛。

盈利模式:从制造端向软件端延伸,从新车销售向全生命周期扩展

汽车行业盈利模式的改变也在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前进。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制造业模式,主要客户群体是新购车人群,净利润=销量*单车净利;而以新造车势力和互联 科技巨头为代表的新进入者,将客户群体变为了整个乘用车的保有量市场以及新车市场,通过对乘用车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包括新车销售、软件以及各种配套服务等产品或者服务来盈利。汽车行业盈利模式从制造端向软件端延伸,盈利对象从新车销售向存量市场全生命周期扩展,而智能化将成为新盈利模式落地的前提,也是最主要载体。

二、汽车架构走向域集中,软件转向面向服务,技术迭代催生新的赛道

(一)电子电器架构:从分布式架构向集中式架构演变

在智能化趋势下,汽车传统电子电器(E/E)架构已无法胜任。传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 架构)以分布式为主,车辆各功能受不同且单一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增加,分布式架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ECU的数量剧增,增加系统复杂度。②ECU之间算力隔离,整体效率低。③软硬件强耦合。④无法实现更高级的功能。⑤由于ECU数量的激增,对汽车线束长度、传输速度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传统ECU也面临算力束缚、通讯效率较低、成本不受控等缺陷,为汽车的研发、生产、安全等多方面带来挑战。

在智能化的趋势下,汽车E/E架构的升级路径将体现为:分布式(模块化→集成化)、域集中(域控制集中→跨域融合)、中央集中式(车载电脑→汽车→云计算)。为了解决分布式架构的痛点,企业构想出一个中央电脑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上下连接采集端和执行端,但是落地阶段受限于原有的供应链体系、系统定义矛盾、原有的软件生态固化等问题,目前只能做到域集中的架构。即首先分布式 ECU(每个功能对应一个ECU)演变成为域控制式(博世提出的五域架构包括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和 ADAS 域),域控制的核心是域控制器,然后部分域开始跨域融合发展,最后整合发展成为中央计算平台。

域控制器架构演变路径

座舱域与智驾域控制器是当下市场焦点,主机厂与传统Tier1是域控制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国内Tier1厂商发展迅猛,共同推动智驾域与座舱域装载量的快速提升。智驾域和座舱域控制器的装载量也在快速提升,根据申万宏源研究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装载量分别达到了37.1万台和64.4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62%和42%。

(二)软件架构:从面向功能向面向服务的SOA演变

集中式的E/E架构是软件定义汽车得以实现的硬件基础,SOA是软件定义汽车实现的软件基础。随着主机厂开发车型周期越来越短,面临的开发需求更频繁,车上功能增多,主机厂需要更快速的响应时间以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对应的是传统分布式 E/E 架构下,汽车采用的是“面向信 ”的软件架构,ECU之间通过LIN/CAN等总线进行点对点通信。为了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从技术角度看,汽车软件架构正由“面向信 ”的传统架构迈向“面向服务”的SOA架构。SOA架构核心将每个控制器的底层功能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封装,一个服务即是一个独立可执行的软件组件,并对其赋予特定的IP地址和标准化接口以便随时调用,最终通过这些底层功能的自由组合实现某项复杂智能化的功能。

操作系统跟随硬件架构的跨域融合趋势数量在减少,跨域融合方案下,域操作系统正在逐渐形成,传统操作系统正由独立的多个操作系统向少数/一个操作系统发展。汽车操作系统作为连接和统一管理硬件、软件和用户的核心枢纽,处于“核心”和“灵魂”的位置,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基石。

(三)智能化技术迭代催生行业新趋势

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车外智能(自动驾驶)及车内智能(智能座舱)。全球各大厂商都将自动驾驶作为重要突破点,自动驾驶已然成为全球各大厂商的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战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市场需求不断升温,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已经进入逐步普及期,L3及以上等级高级别自动驾驶是未来长期战略高地。同时,智能座舱渗透率的提升也具备强确定性,从用户侧来说,智能座舱的易用性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倾向于配置;从供应侧来说,智能座舱成为汽车智能化初局的差异化卖点,智能座舱逐渐发展成为各家汽车标配,渗透率大幅提升。

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不断发展,驱动了智能化相关技术的不断迭代,也催生出了汽车行业的新趋势。

趋势1: 感知系统升级,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应用上车

自动驾驶发展至今,底层架构和大部分技术问题已经被解决,剩下的5%的长尾问题,逐渐成了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这些待解决最后的长尾问题包含了各种场景下可靠感知与定位、快速预测、最优化决策等。目前感知和定位的技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可靠性、定位精度以及卫星信 缺失场景再定位情况下,都有着一定的技术痛点。

高精地图有效弥补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性能边界,为自动驾驶提供安全冗余保障。高精地图可弥补普通传感器性能边界、为自动驾驶决策提供重要先验信息,为RTK/GNSS等定位信 统一基础坐标系环境,高精地图能为自动驾驶提供感知补充、地图围栏(划定可驾驶区域)、辅助控制(坡度、曲率和横坡)等,除了上述在感知层的作用之外,也可作为规划决策的载体,将路口红绿灯状态、路 变化、交通信息等情况进行反馈,实现最优路径规划,保证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高精地图在自动驾驶车感知、定位、决策、规划等模块均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让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大幅提高。在国内复杂的城市路况下,不使用高精地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即便不是寸步难行,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很值得被质疑。因此,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自动驾驶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配置。从市场需求来看,各车企单车智能发展进程虽参差不齐,但高精地图已成为主流车企的共同选择。

传感器是实现自动驾驶感知的支撑,自动驾驶级别升高也对传感器探测的距离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光雷达因此落入主机厂视野,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所必需的感知器之一。

相比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的环境掌测能力更加全面,特别是在可靠度(抗干扰)上存在明显优势。整车传感器系统可以通过搭载激光雷达来加强环境感知系统的冗余度,从而满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对安全性的迫切需求。

高阶自动驾驶需要搭载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激光雷达加速上车。激光雷达在Robotaxi已经广泛应用,基本是以机械式为主,而车规级激光雷达也已经积累了多年,技术趋于成熟,激光雷达已经普遍出现在近期发布的中高端车型上。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激光雷达交付上车2.67万颗,2022年全年预计超过10万颗,预计到 2023年底规模超过150万颗(含定点)。激光雷达是当下解决智能驾驶场景痛点的有效感知器件,随着成本下降,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趋势2:芯片算力竞赛持续,国产芯片崭露头角

“软件定义汽车”浪潮下前装硬件算力需求增大,高算力芯片成为智能化车型的主流选择。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高算力需求体现在以下三点:

①从自动驾驶芯片来看,目前多种类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搭载数量提升趋势明显,同时伴随未来自动驾驶级别攀升至 L3 及以上,芯片高算力会是核心需求。

②从智能座舱芯片来看,伴随整车电子电气化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在全液晶仪表、抬头显示系统、车载娱乐系统和中控屏幕等多屏融合趋势下,“一芯多屏”是未来智能座舱降本的主流方案,其中芯片的高算力会是方案的核心支撑。

③智能化程度加深对芯片算力提出更高要求,主机厂搭载高算力芯片为后续OTA软件升级和创新提供支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会需要芯片算力与功能的冗余,芯片算力的军备竞赛还会持续,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的感知与执行器件需要为未来考虑。

趋势3:线控技术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执行器逐步应用

当下的汽车线控主要有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线控悬架系统、线控换挡系统、线控油门系统、以及线控增压系统等,安装在车辆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实时获取驾驶员的操作意图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类参数信息,信 传至控制器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到合适的控制参数传递给各个执行器实现对车辆的控制。

汽车线控底盘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载体,相比于传统底盘,线控底盘技术更适配于电动车,线控系统技术优势高度匹配汽车智能化需求。①线控技术适配电动车。线控系统需要汽车强大电力供应,在电动车上采用线控技术更适合。②相较于燃油车,电动车会率先应用自动驾驶,线控系统技术优势高度匹配汽车智能化需求。以线控转向为例,线控转向会取消方向盘与车轮之间的机械连接,用电机推动转向机转动车轮,在安全性、反应速度、方向盘布局上是自动驾驶的标配。

伴随汽车智能化升级和软硬件解耦趋势,以线控技术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执行器逐步应用上车。线控底盘技术能够通过底盘域各系统集成式开发减少零部件数量,有效降低成本,也是车企应用线控底盘领域的主要内在驱动力。

趋势4: 软件定义汽车,开放的操作系统是汽车软件生态的根基

汽车电动化、自动驾驶化、智能 联化带来了新的参与者,也带来了软件化的提速。电气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整个汽车的产业链结构和车载软件架构。汽车电气架构的演进,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软硬件架构来看,以前烟囱式的竖井架构正在被水平分层的架构所替代,在这种分层的架构中,操作系统处于“核心”和“灵魂”的位置。汽车操作系统作为连接和统一管理硬件、软件和用户的核心枢纽,决定着汽车软件架构的稳定性。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集成式发展, 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将成为调度汽车各控制域的必要前置条件。

随着软硬件的进一步解耦需求, 汽车操作系统将独立于硬件核心,下层能够适配多种硬件,同时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共用的基础平台,降低上层应用的开发难度。而随着上层应用的生态丰富,汽车载体最终将演化为类似手机的IT产品平台,具有开放性、可拓展性、跨平台能力的底层操作系统方案将引领智能汽车行业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催生更丰富、更强大的软件生态。

趋势5: 多维交互升级推动座舱智能化发展

传统座舱向智能座舱转变,智能座舱渗透率不断提升。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驾乘舒适性、安全性的追求是座舱智能化发展的主要推力。从供给端看,智能座舱的技术相较自动驾驶实现难度低、成果易感知,有助于迅速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逐渐成为众多车企的主打卖点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的快速提升和消费者对座舱智能化认知的逐步培养,智能座舱的新功能得以普及,渗透率不断提升。智能座舱作为实现汽车“第三生活空间”的核心载体,致力于提供愉悦舒适的驾乘体验,交互属性不断增强。

座舱显示屏向大屏化+多屏互联方向发展,车内沉浸式音响带来更好的声学体验,语音交互愈发智能化、情感化,智能头灯和车内氛围灯快速发展实现灯光升级,HUD、DMS等有效提升驾驶体验,华为鸿蒙OS 3.0、苹果 CarPlay 等车机系统不断增强座舱内交互水平。

在自动驾驶正式落地前,智能座舱HMI设计将以驾驶任务为中心,采用多模交互来整合分散的感知能力,实现车外/车内视觉感知及语音识别等多模感知算法。未来,智能座舱交互体验将向多模交互、主动交互方向发展,为驾乘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情感化的交互体验。

趋势6: 大屏化+多屏化+显示技术升级趋势明显

座舱显示屏呈现多屏化+大屏化发展趋势,显示技术不断升级,车内娱乐场景不断丰富。座舱显示屏数量不断增加,数字仪表屏、中控屏、副驾娱乐屏等逐渐在各大车型上搭载,多屏化成为各大厂商打造产品力的重要着力点。

座舱显示屏的尺寸不断增长,大屏化已然成为智能座舱的主流发展趋势。仅就中控屏而言,据CICV创新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8英寸以上的中控屏市场占比已经达到49%,其中14英寸以上中控屏的市场份额已经增长至8%。同时,屏幕显示技术不断提升,显示屏幕由LCD逐步向OLED、mini LED 以及4K演进。大尺寸高清副驾娱乐屏的出现,进一步丰富车内娱乐场景,部分车型还搭载了后舱娱乐屏,汽车逐渐成为移动的影音空间和游戏空间。

三 、汽车智能化产业链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智能化趋势下,Tier1 和软件供应商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那么汽车智能化产业链上具体有哪些细分机会值得投资人关注?

当下汽车行业处于深刻的智能化变革期,由产业到公司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能够更为准确的抓住在汽车行业智能化变化中蕴藏的机遇,技术渗透率和单车价值量决定赛道的市场空间,国内龙头发展机会决定公司能否受益于行业变革。从产业趋势、竞争格局、赛道壁垒、赛道玩家、渗透率和单车价值量所决定的行业空间等方面出发,围绕各个智能化赛道下技术渗透率变化、单车价值量变化、国内龙头发展机会,建立赛道筛选的逻辑支撑:

①较为确定的产业趋势是渗透率能稳步提升的支撑,关注刚需属性。

②单车价值量变化有两条路径,一是国产替代下赛道产品单价下降,驱动技术渗透率提升,二是智能化升级带动产品的功能升级,驱动单车价值量的提升;以上两点决定赛道的成长空间。

③外资目前占优+少数国内潜在龙头的竞争格局,或是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将外资拒之门外的核心赛道能够给予国内龙头更好的发展机遇。

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成长空间广阔、发展格局好的几个优质细分赛道,分别为: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操作系统、线控制动、域控制器、MCU芯片和SOC芯片。

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作为更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支撑体系,可有效弥补传感器的性能边界,保证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冗余,强化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必要条件,也是智能驾驶必需的底层基础设施。

由于地图行业涉及国家机密,高精地图行业受限于国家测绘法的限制,行业准入门槛很高,我国对企业获得地图测绘与制作资质有严格的要求,需要获批甲级测绘资质,政策壁垒也将各类国外图商挡于门外,为国内高精地图企业创造了稳定发展的契机。同时,高精地图的技术门槛很高,涉及数据收集、清理、地图绘制、验证、更新等,每个步骤都有其核心的技术壁垒要求。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更加成熟量产爆发,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投放到用户中,高精地图将是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对高精地图的数据要求和更新频率会越来越高,收费模式也将从数据服务费逐步向年费和按里程收费转变。预测2025年高精地图在我国仅增量汽车市场应用规模约126亿元,考虑到存量汽车市场将更加广阔,未来5-10年总市场规模远超千亿。

激光雷达

作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进阶的车载传感设备,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核心关键传感器。

当下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了高成本的激光雷达方案,迈出了通向高阶自动驾驶的第一步,主机厂硬件预埋趋势下激光雷达装配率不断提升。同时国内供应链企业与车厂配合度高,更容易获得市场订单,因此降本速度会更快,形成良性循环,车载激光雷达赛道将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据沙利文数据,2021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0%,2025年预计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35.4亿美元,2019-2025年CAGR达64.6%。根据华西证券测算,我国乘用车领域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未来3年复合增速能达到200%+,预计我国乘用车领域激光雷达市场空间在2025年将达到261亿元。

2017-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预测

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空间测算

操作系统

传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以分布式为主,随着行业发展,逐渐向域集中、车辆集中电子电气架构转变,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将成为调度汽车各控制域的必要前置条件。

目前汽车车控操作系统主要依赖国外供应商,车企自主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平台化差异化难,亟需更开放、更便捷、更易用的基础平台方案,通用型汽车操作系统及基础计算平台正逐渐成为行业公认的刚需,做出统一的自主可控的汽车操作系统,也是我国在智能汽车发展时期的重大战略需求。

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汽车操作系统(功能软件/中间件/OS)市场规模为370亿美元,同时,软件的集成验证测试、ECUs/DCUs的验证集成等涉及与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的适配,通过人工或提供工具链的方式进行,也属于操作系统市场应用,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占全球比重有望达到15%,我们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操作系统及验证集成市场总规模为882亿元人民币,市场空间广阔。

2020-2030年全球汽车操作系统市场规模预测

线控执行

对比传统底盘,线控制动底盘系统具备智能化、轻量化、节能、操作精确以及车辆设计更具灵活性等优势,更是自动驾驶中执行环节的核心关键零部件。

目前线控市场仍由博世、大陆等国际Tier1企业占领,国本土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给了中国自主供应商国产替代的极佳机会。技术路径上,线控制动技术中One-Box和Two-Box将长期并存,当下Two-Box 仍是主流技术,One-Box较Two-Box集成度更高,虽然技术难度更大,但方案成本具有优势,One-Box在线控制动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其中由于One-Box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具备One-Box量产能力厂商较少,国内率先实现One-Box量产的厂商有望实现突围。预计2025年我国线动制动综合渗透率将达到48%,市场规模达到194亿元,CAGR为44%。

2025年线动制动市场规模预测

域控制器

相较于传统ECU,域控制器的硬件、软件复杂度大幅上升。由于域控制器尚处于发展初期,主机厂对域控制器的大量差异化需求,以及域控制器的软硬件模块复杂度大幅提升(操作系统各异、算力选择、基于不同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导致的域控制器上集成的功能各异),对于域控制器Tier1来说,需要针对这些差异化诉求提供完整平台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定制的更改,因此掌握域控制器全栈能力成域控制器Tier1竞争焦点。

中国的驾驶场景较为复杂多样,对行车辅助和泊车辅助均有需求,本土汽车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及传统车企的高端纯电车品牌在域控制器的搭载速度上明显领先于合资车企,进而有希望培育出成长速度更高的本土域控制器供应商。

无论是座舱域还是智驾域,目前渗透率都较低,域控制器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几年随着大算力芯片的成本下降及整车先行品牌的示范效应双重驱动下,智驾域及座舱域控制器将快速渗透。

据麦肯锡预测,全球域控制器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1280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520亿美元。据麦肯锡预测,全球域控制器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1290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域控制器,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20亿美元,约占汽车域控制器总市场的40%。

2020-2030年全球域控制器市场规模预测

MCU芯片和SoC芯片

现阶段汽车芯片可分为两类,即侧重功能性的MCU芯片和侧重智能性的SoC芯片。

汽车电子化程度的加速驱动MCU市场需求的增长,汽车端成为全球MCU最大的应用市场。通常汽车中一个ECU负责一个单独的功能,配备一颗MCU,也会出现一个ECU配备两颗MCU的情况,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丰富功能提高,对MUC性能、功耗、数量的需求都有所提升。

一辆汽车的MCU芯片数量大概占汽车半导体总量的三成,平均每辆车要用到70颗以上的MCU芯片,而一辆新能源汽车更是需要300多颗,未来随着智能化升级,这一数量还将更多。预计2025年,全球MCU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近120亿美元,对应2021-2025年CAGR为14.1%。我国车规级MCU市场规模同样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2.74亿美元。

汽车智能化对SOC芯片的需求增长更快,部分传统车载芯片有被SOC芯片替代的趋势。随着ADAS的落地和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成熟,传统中央计算CPU无法满足智能汽车的算力需求,将CPU与GPU、FPGA、ASIC等通用/专用芯片异构融合、集合AI加速器的系统级芯片(SoC)应运而生,主要分为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芯片。

根据IHS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SoC市场规模将达到82亿美元,并且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预计2025年之后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配套高算力、高性能SoC芯片将会带来极高附加值,有望带动主控芯片市场快速扩容。

芯片国产化是智能汽车关键部件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国际关系的不稳定使得“缺芯”痛点持续暴露,这也让主机厂意识到芯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汽车芯片也迎来国产替代的窗口期。国内企业不断储备技术实力,车规级芯片国产化进程加速,可以重点关注技术储备丰富、产品应用进展清晰、与车企验证开发合作紧密的优质芯片厂商。

汽车主控SOC市场规模

结语:

汽车智能化发展将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遇之一,我们坚定看好汽车智能化产业链的中长期投资价值,重点关注产业趋势确定、单车价值不断上升、国内龙头有发展机会的成长空间广阔、发展格局好的优质细分赛道,并在其中不断挖掘具有个体优势的优质投资标的。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