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卡洛琳·贝尔托齐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她是2022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
也是诺贝尔化学奖史上第8位女性获奖者!
有人形容,说卡洛琳在长长的获奖名单中再添金灿灿的一项。
但是,她得奖也不全是祝福。
因为她18岁就出柜了,是一个性少数科学家。
那是卡洛琳刚上大学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喜欢女性后,便决定出柜。
而当时正赶上美国最高法院在“Bowers v. Hardwick案”中裁定继续维持“反鸡奸法”。
受这个法律的影响,卡洛琳的日子也不好过。
原本她所在化学系每月都会为所有女生举办一次聚会。
本意是让理科女生互相加油支持。
但往往在聚会海 贴出几个小时,就会遭受到性别歧视者的破坏。
其实别说在那个年代,一直到前几年情况都没有什么改变。
每次卡洛琳出席活动,总会被问“作为性少数科学家,你有什么样的经历?”
比起知名科学家,人们更关注她三个孩子的“爸爸”的身份。
但在卡罗琳看来,这种问题就跟“作为不抽烟的科学家,你有什么样的经历”一样莫名其妙。
最后逼得她发推特说:“作为性少数人群的一员,我不想要‘被容忍’,而是想要平等。”
但好在,这一切已经结束了,现在她和其他人一样拥有了各种合法权利。
但她也表示,自己永远不会随意地说,“好吧,一切都过去了”。
因为从小母亲就告诉她,人本就该“永远独立,永远自由!”
卡洛琳生于1966年,一家人都是学者。
父亲在麻省理工教物理,母亲在波士顿研究法语,姐姐是加州大学数学教授。
还有个妹妹后来做了医生。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卡洛琳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读书,要读博,有自己的事业。”
小时候老师在班里统计孩子们的理想,卡洛琳永远一本正经回答要做一个科学家。
不过老师也没放在心上,因为不久后卡洛琳就迷上了音乐。
她也确实有音乐天赋,高中时期就多次作曲获奖。
“稀里糊涂”被哈佛大学录取后,又拉着同学组建了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名字就叫“厌学”(Bored of Education)。
这个乐队在当时名气很大,经常被邀请去各个地方演出。
后来更是赢得了1986年常春藤联盟的乐队之战,还靠着演出挣了不少钱。
所以少女的梦想改变了吗?并没有。
在哈佛读完了医学预科,卡洛琳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
她曾说,“同学们对这门课的评价是教授简直在故意为难我们,同学们抱怨要背的东西太多。
但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它。
“很难,但很配得上我的脑子!”
不过现实的难题也摆在了卡洛琳面前。
那会她已经宣布出柜,所以在恐同情绪和竞争下,她一度连实习实验室都找不到。
第一年实验室满员,卡洛琳被分到眼科医院研究激光治疗近视。
在当时激光手术还是挺先进的一个理念,只不过,具体到她的工作,就是带着一堆硬币去5公里外的医学院图书馆复印资料。
第二年等到开始的时候,名额又差不多了,只剩一位化学教授还没有招够实习生。
该说不说,那个教授招不到人也是有原因的。
他说是化学教授,但申请的课题却是研究光声量热计——通过波的振幅了解以热量形式损失的能量。
简单点说就是“把麦克风放在试管的边缘,你就可以听到声波。”
然后这个教授也是真的佛系,真就只拿了一个麦克风,相关的计量测试软件都没有。
但对走投无路的卡洛琳来说,好歹有个实验室,总比没有强。
于是,卡洛琳就从编程开始,帮着教授从测量软件写到了数字化信 转化软件。
一切都是从0开始,但我知道前面有一条路,我必须到达。
暑假的最后几天,卡洛琳又编好了图像软件,终于是给实验室凑齐了研究条件。
但是她自己已经来不及进行任何实验了。
回首往事,卡洛琳笑着说:“这项工作不是有机合成,但它教会了我摆弄电脑的技能。”
她还要感谢那位教授:“从此之后,无论多复杂的仪器,我都毫无畏惧!”
事实也是如此,1993年,已经回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洛琳跟随导师Mark Bednarski读博。
研究到第三年,Mark查出了结肠癌,离开了实验室。
然后卡洛琳就带领其他同学,自我指导做实验、写论文、申请基金。
等到研究结束,她发表了6篇论文,最终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奖学金。
1999年,卡洛琳又拿下了麦克阿瑟“天才奖”,后来她又斩获勒梅尔森-麻省理工学院奖。
那一年她33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奖的女性。
2007年,她再次获得了一个表彰LGBTQ科学家的奖项。
名声鹊起,斯坦福大学也递来了橄榄枝,但邀请了她两次,都被无情拒绝。
原因有两个人,家庭原因是她正迎来自己的第三个孩子。
而对于事业发展,相比自己享受名利,带出更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才是卡洛琳最大的心愿。
一直到几年前,斯坦福又给她打电话说,我们创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所,一起奋斗吧。
于是,卡洛琳带着她的学生立即答应了。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医疗生态环境中获得经验,这一点在伯克利不容易做到,而斯坦福有一所医学院,所以我们搬到了旧金山。”
如今的卡洛琳继续专心致志搞科研,曾经厌学乐队的老朋友也为她发推特庆祝:
“恭喜我的乐队伙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而卡洛琳则炫了香槟隔空回应。
看到姐这么飒爽,评论区纷纷感慨:
“我不知道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她真的好可爱!”
“姐玩得就是真实。”
是啊,如果科学只是关于刻板荣誉的故事,那就失去了它最大的魅力了。
没有谁能一直破解尖端科技,科学家也不是24小时穿白大褂。
重要的不是得奖,而是在追求科学探索未来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帮助更多的人,感受更加壮阔的人生。
但是话说回来,从卡洛琳的成长经历、仅有8位女性化学家获奖中,也可以看到,在这个年代,女性力量还是属于“小众”。
其实也不单是国外,我国科协数据显示,2013年两院院士中只有5%是女性。
长江学者中,女性的比例是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
许多女孩子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 会、家庭的共识,或主动或被动的做了选择题,从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
这些限制因素不是单靠女性自己的坚持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宽松的环境。
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无视女性的羁绊,一味要求她们如何如何。
所谓顶级大女主的剧本,不过一句话:
热爱自由,才能自由热爱。
无论是为了家庭暂缓事业,还是一边玩音乐一边做研究,只要是她们选择的,能承受的,就应该得到尊重。
点个“在看”,希望卡洛琳关于生物分子的研究能顺利开展,早日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也希望这些女性科学家的光芒,能鼓舞更多的女性,勇敢追求梦想的职业和生活,成为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完-
《年度最“拽”诺贝尔得主,爽到全 怀疑人生》,居里生活笔记, 2022.10.09
《两位性少数科学家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北京出色伙伴,2022.10.06
《从摇滚乐到糖科学,卡罗琳·贝尔托西的化学之路 | 2022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世界科学,2022.10.05
# 火 把 书 推 官 #
《女性主义》
给每一位女性的启蒙之书
▼▼▼
点“阅读全文”领取福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