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自称 Mary 的45岁 友在国务院 站上留言求职难,引发关注:
“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Java的各种技术体系;在我儿子读初二上学期时,我辞职回家陪伴儿子;半年后,当我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我觉得,40岁以上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不能被年龄限制了”。
IT业这个大家眼里“吃青春饭”的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歧视”问题,一直是 交 络上屡屡被讨论的热门话题,知乎上关于“35岁的程序员该何去何从”,“大龄程序员都去哪了”等等问题有如汗牛充栋:
对此,很多感同身受的 友认为,“卡35岁,是一种人才浪费和年龄歧视”,并且不仅程序员,中年职场危机,在各行各业都广泛存在,“类似情况又何止程序员呢?”
也有一部分 友认为,能力不被认可,求职者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而央媒在对Mary 友留言的评论中则强调,“45岁程序员失业”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是一种“结构性失业”的体现。
毕竟,从人才市场看,大家普遍认为的好岗位,相对于越来越优质的人才供给来说,是稀缺的;从企业成本收益的理性角度看,特别这种吃青春饭的行业,年轻人的“性价比”更高;从个人心气看,心满意足的高收入、好岗位,相对于内心的高期待也是稀缺的;从行业特征看,有的行业越老越吃香,有的行业吃青春饭,谁也无法“两头吃”。
不管怎样,对广大职场人士而言,归 会的我们暂时没有能力改变,归个人的变量却掌握在自己手中,笔者最近恰好追了一档大型职场纪录片《乐业中国》,认识了一位名叫汤恒信的程序员,他的人生际遇很有借鉴意义,在此分享给大家:
作为中国第一代软件工程师,汤工坦言自己30岁以后,就没有被别的公司炒过!
57岁,同龄人都回家颐养天年,他却决定给95后创业者李坤煌打工,为众多无人机应用项目编写关键代码,并且乐观知足,时常给自己加油:“我觉得我很棒的”!
看看,这世界多么参差,同样走技术路线,45岁的苦于找不到维系职业生命的新东家,57岁的却在老当益壮勇闯天涯,后者到底做对了什么,才把下半生过的如此豪迈?
要更新专业技能,
更要升级底层能力
打铁还得本事要硬!
汤工在片子里专门强调,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一定要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技术。在程序员圈子里,曾经有条广为流传的语言鄙视链:
所谓鄙视链,不过是在比试谁的技术更前沿。终身学习,在这类快速迭代的行业早就成为一门显学,上文的Mary 友在留言里也重点描述了自己的技术水平:精通Java的各种技术体系,包括微服务、大数据技术,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业余时间他考取的证件:PMP项目管理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
离职前的Title:系统架构师、核心技术骨干。
考取这一系列证件难道不算学习吗?45岁,入行20多年,中国互联 行业一路从单机时代进化到现在的移动互联互通,他不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行吗?
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以看出此人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专业领域精益求精,但,恰恰是“精通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固有认知模式,让其一叶障目,只关注自己精通什么,而不去调查需求端需要什么,更没有去匹配,自己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这才造就当下的困境。
典型的学生思维,认为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就应该掌握很多知识,掌握很多知识就应该考取很高分数。
很多“业务骨干”自觉历经多年刀光剑影,身上早已不再有学生气,殊不知,一路升级打怪,形成的路径依赖和学生思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讲求太多线性因果,人会对瞬息万变的大环境理解有失偏颇,一些意料之外的机会当然容易错过。
再者,不独互联 ,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仍然在野蛮生长的行业,我们现阶段就职的地方,很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框架、SOP流程,专业人员所谓的专业,不过是在这些框架、流程之下填充各种业务,其可替代性当然越来越高。
况且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产品背后的从业人员一定也受这个周期的影响,而自由市场绝大部分商品是需求决定供给,一旦产品需求减少从业人员的价值肯定就会变低,这是任何个体无法撼动的事。
那些越老越值钱的人,一定是有足够的底层能力、洞察这些需求变化、并且能够随时更新自己技能的人。
适应“后喻文化”时代,
向后浪致敬
说回纪录片,汤工57岁的“高龄”,能在创业公司实现再就业,除了有真才实学,还有其年轻的心态。
初来乍到,他其实很不适应年轻人的沟通方式,例会上面讲话慢点,95后老板一句“汇 要简洁汇 ”,给他噎的,只好“就讲到这里”!
老人不是没有脾气,作为大牛被高薪挖过来搞无人机通信控制的关键程序开发,我辛辛苦苦的跟你干,还这里不行那里不行,那你另请高明好了。
但一来二去,汤工也发现这种就事论事、不看人下菜碟的沟通方式其实很高效,后来发展到和老板敞开心扉,工作之余一起健身聊天,最后甚至感觉能给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年纪的人共事,也是一种人生慰藉。
扪心自问,人到中年的我们,有几个能这般谦逊、豁达?
莫说被老板正面批评,有时候就是上面给派来位大学生当助理,看年轻人心灵手巧,业务很快熟络,自己都会感觉到莫名的压力,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所以时不时给人来手隔空打牛。
但,回想我们年轻的时候,最讨厌上司的,不也是请教点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下达指令说一半留一半?Z世代的年轻人挺有勇气的,敢于和这些职场糟粕直接宣战,我们应该欣然接受才是。
另外,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时代的确已经进入了“尤其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
过去,因为经验积累的速度快于时代变化的速度,所以越老越有经验,年轻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这叫做“前喻文化”。
随着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经验来不及积累了。我们的经验不再来自于过去,而是来自于正在发生的未来。老一代人开始反过来,向年轻人学习,她把这种反向的学习文化,称之为“后喻文化”。
z世代的年轻人是互联 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新观念、新科技的接受能力确确实实是远超我们这些半路上道的中年人的。
是时候放下我们脆弱的自尊,真诚的向后浪致敬了,只有他们成长的好,我们才有机会从那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爬出来!
思想上对未来抱持合理预期,
行动上在舒适区边缘稳步前行
在刷Mary 友的事迹时,看到有几条高赞留言:
好歹挣过高薪,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处于需求改善阶段,那些从来没挣过高薪而且也是三四十岁就找不到工作的人呢?
45岁程序员,早已经把普通百姓三辈子的工资挣出来了。
为什么没有面试机会,原因是薪资要求写的太高了。
深以为然!笔者也不相信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有一技之长的人会找不到一份糊口的工作,根本矛盾还是自身对未来期望太高,现实却很少有能满足他的。
能力配不上野心,这是大部分职场人士痛苦的根源,每当此时,太多的大v都鼓吹,除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别无选择。但,大家想过吗?野心之所以称之为野心,就是企图心大大超越了现实,超越的太离谱,就成了野心。
当然,这一切不能全怪他,我们每天打开手机,各种纸醉金迷,极尽奢华便尽收眼底:知乎上全部是“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百万年薪精英,朋友圈里充斥着“喜提玛莎拉蒂”的微商,小红书遍地是“人均爱马仕铂金包”的名媛。
具体到养育压力巨大的中年人,还需要面对“全世界的别人家孩子”制造的各种焦虑:这边海淀牛娃7岁自个儿能读懂哈利波特,那边顺义牛娃体育特长高尔夫,高中就能拿到世界青年组的名次。
兴趣班、学区房、夏令营,桩桩件件,哪个不是刚需?而要满足这些刚需,怎么不得年薪百万起步?如此,太多和Mary 友一样的新中产大概忘了,中国大地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块,假如你月薪超过5000,就已经超过了全国95%的人。
不要被互联 上的虚假繁荣蒙蔽了双眼,清醒一点,对未来抱持一份合理的预期吧。与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如小步勤挪,在舒适区边缘稳步前行,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你看,纪录片里的汤工,对自我的认知就很精准,自知没有自主创业的能力,但还有建功立业的激情,可以选择去创业公司发光发热嘛,看老人家的状态,满屏自我实现这个人类最高层次需求被满足的幸福,多好。
再举点身边的例子,同样是创业,一位朋友在某一线家居品牌做厂方销售,做到大区经理后升职无望,于是辞职回乡做该品牌加盟商,生意顺风顺水。
另一位朋友做奢侈品销售手里有一批常客,她就想为何不自立门户开间健身俱乐部,专挣这批人的钱,开店后才知道常客们在别的俱乐部都有会籍,加上没有好的健身教练,招不来新客户,最后入不敷出只好关门大吉。
前者为什么成功?因为他选择的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要挑战的只有资本腾挪这一项,属于在自己能力的舒适区边缘试探,困难相对较小。后者为什么失败?因为她高估了自己的人脉,又贸然踏入一个陌生的领域,过去的经验完全用不上,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遇到点困难很容易临阵退缩。
你不必变得强壮,
而是让内心强大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笔者 召大家学习的榜样,既不是商界巨子,也不是学界精英,在成长这件事上,他们普通如你我,并没有什么志在必得,对自己更不苦大仇深。
他们只是立足自身现状,循着内心那个真正想成为的自己,细水长流,持续精进,幸福感就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人。
所以笔者也劝大家不必因为生命到了某个重要的节点,就一定要做什么重大的决定,然后幻想从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更不必被物欲横流的外部世界裹挟的慌慌张张,进而逼自己变得强壮。
三四十岁的年纪,对本职工作的理解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深刻,原本应该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最好的时刻,再把自己的处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理性审视,现实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不堪。
人到中年,比起努力让自己的外在达到某种世俗的标准,更要紧的是,向内探索,一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那样: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中;那把后半辈子还给自己,去追随内在的声音!
当我们重新开始认识自己内在的完整性, 人生将会开启新的可能!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 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参考资料:
“45岁程序员求职难”,他的焦虑你也有吗?《央视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