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闪耀,向专家致敬。
“十大桥隧专家”系列专访之本期看点——
王仁贵:抱朴守拙,匠心筑桥
个人介绍:王仁贵,1965年生,江苏泰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大桥事业部总经理,历任桥梁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大桥、特大桥的勘察设计、技术咨询和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了黄石长江大桥主桥设计,负责了江阴长江大桥锚碇设计、厦门海沧大桥缆索系统设计、重庆嘉陵江黄花园大桥主桥设计等,主持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大桥、宁波机场路姚江大桥、杭甬复线宁波段、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舟山六横大桥等勘察设计工作和润扬长江大桥、杭州市江东大桥的设计咨询审查工作,并担任了青岛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宁波象山港大桥、马来西亚槟城二桥等特大型桥梁工程的主管总工。
长龙卧波,天堑通途,他是勤劳质朴的桥梁人;执着进取,精益求精,他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担当实干,开拓创新,用一座座精品工程彰显着一代桥梁人的使命和骄傲。
嘉绍大桥
厚积薄发,攻坚克难担大任
学生时代,王仁贵就是学霸级人物。小学每周六下午的劳动课,同学们都去田里干活,王仁贵却因成绩好被老师关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他曾因此一度羡慕能出去劳动的同学。
高考数学失利,但王仁贵仍以年级第二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道路工程专业。大学 道的第二天,他跟堂兄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留影,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让王仁贵深受震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希望能有机会去参与祖国的大桥建设。
当时,道路工程专业并没有把路和桥分开,除了路桥课程,还要学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很多,王仁贵还给自己加压把能选修的相关课程都选修了。他记得老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国外专家撤走后,只能中国人自己做,“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125次超静定方程式解出来你都不知道正不正确……”老师说话的表情神态王仁贵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无论是对大桥建设的热爱与渴望,还是出于使命感的担当,都激发了王仁贵更加刻苦地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他每天都会学习到深夜,“可以很自豪的说,那时候数理化工式、尤其是力学公式,我都可以自己推导出来。”王仁贵在大学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为他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1988年,王仁贵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中交公规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从一名济青高速公路的实习生干起。他参加设计的第一座大桥是黄石长江大桥,那是1991年,王仁贵在时任结构组组长张喜刚的指导下,负责全桥的结构计算分析工作。初生牛犊不怕虎,王仁贵认真钻研计算机技术,用Fortran77语言编制了一些实用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结合工程设计需要学习了计算机绘图,在中交公规院首次实现了桥梁结构设计全部采用计算机绘图的先例。
1992年,王仁贵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座主跨超千米的江阴大桥,他负责大桥重中之重的锚碇设计,在软土地基上成功设计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北锚沉井基础,攻克了体量达51×69×58m的巨形沉井结构设计、计算分析及下沉控制等关键技术。1995年,王仁贵作为主桥的负责人设计了重庆黄花园大桥,并对该桥进行了多方面的构造优化,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该桥的设计工作。
杭州湾跨海大桥
无论项目大小,王仁贵都勤勤恳恳、认真对待,他用出色的表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经过十余年的勤勉实战,王仁贵终于有机会挑起大梁、独当一面。1999年时任中交公规院桥梁室副主任的王仁贵,承揽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总设计师的大任。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其中的艰难和压力不言而喻。作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王仁贵针对杭州湾大桥工程规模大、水文气象条件复杂、有效作业时间短、工程地质条件差、海域地形复杂、结构耐久性要求高等工程难点,从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大桥总体设计与桥梁景观和日后运营管理相结合,桥型方案设计与建设环境和施工工艺相结合,主体结构设计与结构耐久性设计相结合的全新设计理念,并且实现了波浪力的计算模式推导、强潮海域往复流下的桥墩局部冲刷计算分析、大直径钢管桩设计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顺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也让王仁贵一举成名。
如今回望,在王仁贵现已完成的参加和主持的四、五十个项目中,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嘉绍大桥。嘉绍大桥是继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又一座横跨杭州湾、在钱塘江强涌潮的复杂水文条件下建成的又一座特大桥梁,王仁贵继续出任总设计师。
“钱塘江流速高达10米/秒,差不多是短跑冲刺的速度了,要在这么快流速的钱塘江里建一座大桥实在不容易。”不仅如此,建桥还不能影响钱塘江涌潮景观,阻水率要求极高(≤5%),这更是难上加难。王仁贵无数次走在钱塘江边的小路上,反复观测、思考,最终选择了技术含量极高的多塔独柱主桥连续长度达2680米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塔斜拉桥新型结构。
王仁贵介绍,嘉绍大桥关键技术实现了四大创新。一是采用“双排支座+刚性铰”结构体系,推动了多塔斜拉桥的技术进步,实现了多塔斜拉桥的无限拓展,在未来超宽海峡工程中将会得到应用;二是钢箱梁刚性铰新型结构,实现了主梁纵向伸缩变形,释放轴向力,且同时可抵抗弯矩、剪力和扭矩;三是全方位多功能钢箱梁检查车,实现了对钢箱梁的无盲区全覆盖,给大桥的维修养护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可普遍应用于多塔桥梁;四是在水中区70米跨径桥梁首次大规模采用直径3.8米单桩独柱结构,取消承台,实现阻水率≤5%的要求,从而有效保护了钱江涌潮奇观,大大降低了工程风险。
嘉绍大桥的设计建设将环保、工程学、美学和经济学进行了有机融合,开创了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也是嘉绍大桥从全球众多公路项目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嘉绍大桥于2013年7月通车,为六塔五跨双幅四索面斜拉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其结构为国内首创,取得了12项技术成果,获得49项发明专利,并创新了14项工法。
“嘉绍大桥的6塔造型像一把‘宝剑’,也像一支‘毛笔’,和嘉绍地区文人墨客荟萃的人文自然相呼应……”王仁贵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30年青春似火、岁月如歌。王仁贵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先后升任分项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桥梁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院长助理、副院长,到如今的副总经理,他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一个桥梁人的精彩和祖国建桥事业的辉煌。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结硕果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一路走来王仁贵正是用脚踏实地和过人的毅力成就了这样一部励志诗。
母亲从小就告诉他“从农村出来,每一步都要走稳。”学习时他努力刻苦、全心投入,工作后他担当实干、兢兢业业。“从学生到工程师,不懂的就一点点去学、去问,查规范、查资料,从不懂到有点懂,再到知道怎么把握,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要沉下心来……”
在黄石大桥项目做结构计算分析时,他整天泡在机房钻研计算机技术,经常学习到很晚。一天晚上,家住单位附近的院长到办公室拿资料,十二点多了看到机房的灯还亮着,就进去看了一下,年轻的王仁贵正全神贯注地写编程,对领导的到来浑然不觉,“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笑了笑,就出去了。”1992年,参加工作第三年的王仁贵,被评为“交通部优秀党员”。
作为负责者和参与者,王仁贵要把关所有方案,每张图纸都要亲自过目,“不能出任何差错,一旦出问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你个人是无法承担和弥补的。”王仁贵始终铭记这份责任和使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仁贵参与主持的项目荣誉也纷至沓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获2002 年交通部公路工程优秀设计一等奖、2004 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厦门海沧大桥获2004 年欧维姆优秀预应力工程设计奖、2005 年度中国公路学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 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杭州湾跨海大桥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悬索桥主缆线形分析软件开发项目,2007年荣获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205国道滨州黄河公路大桥获中国公路学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嘉绍大桥于2016年相继荣获国际桥梁大会Gustav Lindenthal(古斯塔夫·林登少)金奖、国际道路成就奖(GRAA),2017年获 “菲迪克”特别优秀奖……
担一份使命,守一颗匠心。每一个荣誉背后,都是王仁贵认真踏实的付出和精雕细琢的极致追求。
胆大心细,勇于创新迎挑战
问及30年的从业感悟,王仁贵用“脚踏实地、胆大心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做了回答,相信这也是他一路走来对自己学习和工作最贴切的总结。
关于“胆大心细”,我们请王仁贵做了具体分享。他记得当时是毕业不久承接的江阴长江大桥锚碇设计工作,有同事表示惊叹和怀疑——“你怎么什么都敢干?!”、“你到底会不会做?!”当接下杭州湾跨海大桥总设计师的重任时,一位老领导也发出质问“你怎么什么项目都敢接!”
“确实,大家看我身材也不高大,也不是很强硬的人,怎么胆子这么大!”王仁贵微笑着说,“但我还真是这样……我相信我们做桥梁工程、大土木工程它是一个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可以走很多条路,先找出一条最基本的能走通的路,在这基础上再找一条最合适的路,然后不断优化,直到没有遗憾。我们做项目有很多个阶段,至少在当时那个阶段我应用了我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里最好的,每个阶段都往前进一步,不断提升。”
不难看出,王仁贵的“胆大”并不是年少轻狂的无知无畏,那时候他已经有自己的方法、有对专业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坚定的底气。
在对待创新问题上,王仁贵也有自己的心得。“首先要敢想,就是说你首先要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可能。比如杭州湾大桥这个项目,最初汪洋大海一片,来了之后你要敢想将来这儿到底能实现什么,这个阶段就是要放开了想!”王仁贵充满激情地说,“有了想法你还要敢做,不能束手束脚!当然敢做也是要经过一定思考的。不管对不对,你要先跨出去,当你发现这个地方走不通,你再走(别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有的方法确实行不通,需要不断尝试和改进。”
厦门海沧大桥
在厦门海沧大桥项目中,王仁贵负责桥的总体设计和主缆系统设计。由于海沧大桥是三跨连续悬索桥,主缆是空间几何非线性的一个结构,线形计算非常复杂,如果采用原有软件,无法解决缆长的精确计算问题,国外有相关的软件但是价格相当昂贵。王仁贵在家苦思冥想,吃饭时看到红薯时他灵机一动,就利用红薯做了一个主鞍和散索鞍的模型,利用这个模型,他摸清了海沧大桥主缆的变形规律,并据此成功编制了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分析软件,但软件的准确性却不尽人意,他又连夜开始复核,最终采用有限元程序根据实际受力情况进行了计算,满足了精度要求。这套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分析软件达到了国外同类软件的精度水平,并在舟山西堠门大桥、广东黄浦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等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中得到推广应用,该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王仁贵也因此获得中央企业首届青年创新奖金奖,厦门海沧大桥也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在王仁贵看来,做桥梁设计每一座都应该是独具特色,包括结构构造、工艺等方面的创新,都应有各自的特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他保持工作热情和不断地创新的动力。
根据个人经验总结,我们请王仁贵给年轻人一点建议。他直言,“现在也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吃苦,但做事还是要沉下心,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迈,不要老想着一步就能成功。我们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做杭州湾项目之前,我也做了很多项目实践,一步一步积累才有机会去做大项目。”
他还建议桥梁建设者多关注新材料应用、新装备和新工艺的研发,多深入现场,进行回访、听取民众对使用桥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去不断改进工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精益求精。
及时清零,快乐生活效率高
面对繁忙的日常事务和项目压力,王仁贵把工作和生活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及时清零,是他拥有高效率工作和享受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他的办公桌上贴着当天工作的便签,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一天的工作,今天要完成哪些事,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一件一件去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出了办公室就去跑步,很愉悦的,休息好了第二天又是精神饱满的一天!”
1999年,刚担任桥梁室主任的王仁贵也经历过一段忙乱期。“那时候副主任空缺,部门里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都找我,白天这个找那个找……”王仁贵一脸愁苦,“当时就想,这么下去人就垮了,后来就思考该怎么处理。脑袋里不能一直装着这么多事,那样会活得很累,工作和生活都会一团糟,所以及时清零,回家了该吃饭就吃饭,不去想那么多事。”
嘉绍大桥获国际路联(IRF)全球道路成就奖(GRAA)
翻看王仁贵的朋友圈,除了桥梁相关的信息,还有王仁贵自己拍的花花草草、蓝天白云。“我是一个工科人,但在路上看到有意思的花草也很感兴趣,还会查一查它叫什么,有什么功效,今天了解一种、明天了解一种,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这么亲切呀!”王仁贵欢喜地说,“要跟美好的自然融为一体。”
王仁贵信奉的另一条生活智慧是“吃亏是福”,这个朴素的想法也是受母亲的影响。他说人生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过程,要把握这个过程多去经历,抢着机会去吃亏,人生会更充实、更有价值。“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影响心情,你的付出时间长了就会有人看到。”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跑步啊!”王仁贵开心地说,“跑步的时候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还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个好运动!”他现在每天坚持走一万步,风雨无阻。“有一次出差,下了飞机快十一点了,一看步数还不够,就坚持走完才去宾馆。不能让自己放松,目标定了就不能中断。”王仁贵对目标就是这样的执着和坚定。
也许,正如王仁贵分享的那样,“当职业和爱好吻合时,会活得很愉快!”所以,无论事情多忙、压力多大,他都能轻松化解,乐此不疲。
桥梁应向多学科集成创新方向发展
关于我国桥梁的发展情况,王仁贵也为我们做了相关解读。
Q:您觉得目前我国桥梁行业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在国际桥梁行业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A:目前我国桥梁行业发展应该说是处于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桥梁建设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构件、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但在施工精细化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另外,重建轻养现象还较普遍。
我国桥梁建设规模目前领跑世界,桥梁建设水平应该说总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说基本上处于领跑的位置,但在桥梁构件智能化制造、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Q:新环境、新形势下,我国桥梁建设面临哪些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应对?
应对措施还应该在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桥梁全生命周期性能最佳为目标,确保桥梁服役期间安全舒适。
Q:针对我国桥梁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您有怎样的思考?
A:桥梁发展应该有这几方面趋势:1. 跨越能力不断超越,各种桥型的跨度越来越大;2.结构形式层出不穷,各种结构的组合、混合或变异;3.桥梁景观日益重视,城市桥梁景观要求越来越高;4.养护管理提上日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建设,桥梁养护工作量越来越大,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养护管理工作。
桥梁发展趋势应该向多学科集成创新方向发展,应该融传统土木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为一体,实现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化、架设装配化、建设信息化和管养智能化。
——————————————————————
30年开拓进取、匠心筑桥;30年初心不改、奋斗不息。
如今,王仁贵依然满怀对大桥建设的热爱,投身在项目建设的一线,同时担任着沪甬跨海通道、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六横大桥等多个项目设计负责人,还主持着交通运输部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期待王仁贵在新的征程里为我国大桥建设再创佳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