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赛场内外孙杨可谓争议不断。
图:与孙杨冲突的巴西女选手
图: 传孙杨主动握手遭拒的照片
如果说这些都是外国运动员的问题,他们无礼在先,孙杨愤怒在后。
那么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事件,似乎有点过了
那一年,中国逆转日本夺冠,孙杨竟当着日本媒体的面说:“不是爽,是给中国队出了口气!说实话,日本国歌很难听。”
著名评论员王攀有点看不过眼:“日本国歌是哀乐,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日本赢了中国运动员,然后说中国国歌难听,做何感想呢?”
我无意于批评孙杨,他是一个天才运动员,凭一己之力,连续打破多项记录,国内无人能及。
但一个人如果能在接人待物时多注意些,以后的路会不会更顺畅,就像姚明——
如果是姚明,面对别人的抵毁,冒犯,甚至是赢了别人的情况下,他会怎么做呢?
在此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名词,“框架”。而变换框架,即“换框”。
(框架内涵广泛:如意义框架、立场框架、假设框架……感兴趣的话可以点文中二维码参与线下课学习)
今天我们单独聊意义框架。
常言道,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意义。
但事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意义都是人自身赋予的。
半杯水原本没有意义,悲观的人会觉得“只剩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呢”,意义不同,情绪和行为自然也不同:
前者会焦虑,行为是开始到处找水,后者怡然自得,这不还有水嘛。
同样是面对挑衅,为什么有的人坦然置之,有的人勃然大怒?
有人说是情商不同,其实很大可能是他们赋予的意义不一样,这才是情商的底层代码。
好了,现在我们聊姚明,他对别人的“不尊重”都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02
姚明情商高,在于他会换框
早年姚明只身闯进NBA,面对的质疑不比孙杨少。
2002年,一位巴克利的运动员在电视节目嘲笑姚明:“他就是个菜鸟,要是他单场能得19分,我就当众亲驴屁股”。
一般人会赋予的意义是,“他看不起我”,由此产生的情绪是愤怒,行为是骂回去。
姚明不仅个高,把巴克利的话换了层意义:“他是我的朋友”“说明我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所以他这么回应巴克利“那我天天拿18分好了”。
后来,身材瘦弱的姚明加强了蓝下对抗训练,加上个子高,投蓝又准,单场19分早已不在话下。巴克利尴尬地在媒体前——亲驴屁股!
图:巴克利亲吻驴屁股
友说,“巴克利活该”“姚明总算出了一口气”
姚明仍然把对方当朋友,他打趣道“巴克利就是在开一个玩笑而已…要是我得40分,他们不是得找一头大象”,据说巴克利听到后开心得咔咔笑。
姚明更把巴克利三个字赋予极高的意义:“我是很喜欢巴克利的,他为了总冠军那时候去了休斯顿火箭队,只拿100万美金的薪水,当然100万也很多了,但相对于他的身价来说,他愿意牺牲,做出牺牲来换取他的目标,这点是我非常喜欢的,我认为他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这样的对手,谁会不喜欢,谁能不尊重。
也许一般的人会回复“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必须尊重中国”。
姚明却笑了笑,“美国3亿人,不也没找到1个能打好乒乓球吗”,在场人都乐了。
他赋予的意义是“术业有专攻,我们都很厉害”,两边都照顾到了。
这种换框式情商,给他带来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帮助。
2004年,太阳队斯塔德迈尔在比赛中仅仅是大吼一下姚明,姚明的队友弗朗西斯二话不说就是一拳“你不能欺负我的朋友”,电视前所有人为之感动。
之后超音速和火箭队对决,姚科里森对姚明恶意犯规,一向不爱动武的麦迪和科里森扭打成一块。
甚至是NBA最有名的刺头阿泰,也义无反顾地站在姚明这边。
在火箭的8年,姚明几乎没有和任何人结怨,从老队员到教练,每个人都用心用力地支持他,维护他,帮助他。
退役后姚明去看湖人比赛,竟然成了最忙的人,一众球星和当值裁判排着队跟他打招呼寒暄,他们大多曾是姚明的对手,如今成了他的好朋友。
姚明看湖人比赛
反观孙杨,哪怕自己是对的,国际游泳圈里,似乎找不到几个支持自己的人,真的值得深思。
看到这里,如果你思考姚明的做法,也许会发现一些共通点:
姚明的框架里,都包含着别人。
你想想,如果是在生意场上,这样的人,将会走得多远?
03
有着高层次框架的人,
为什么会走得更远?
知名心理学导师黄启团老师(团长)曾经说过这么个案例:
2001年他带团出国考察,旅游项目交给当地的旅行 安排。
“如果导游带你到购物点,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又要挨宰了,对,当时我就是这种想法。”
团长说,这是一般人的意义范筹。
“我发现有一个老板,正在大包小包的买海产品。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这东西很贵的,导游要吃回扣的。”
但是这位老板说了一番话,让他为之一颤,
“他说如果导游带我们来到这里,我们大家都不买东西,请问导游开不开心?他说如果导游不开心,我们未来五天都不开心,我们全团的人都不开心。
如果我们在这里买点东西,回家我又可以送给我的亲朋好友,我的亲朋好友开心,我又开心,所有人都开心。他说团长,你觉得我花贵那么一点点钱值不值得?
后来,他从一个200多人小厂的老板,变成一个2000多人,5间工厂的大老板。
那一年,黄启团导师开始打开自己的框架格局,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版图,投资创办包括壹心理、智慧行、武汉心斋在内的多家心理学机构。
黄启团
黄启团老师说,你的框架有多大,你的成就便有多大。
如果一个老板能将所有员工和客户纳进自己的框架,他的事业必定会做大;
如果一个员工能把整个公司放入自己的框架,他必定能出人头地;
如果夫妻二人都把整个家庭纳入自己的框架里,这个家一定会幸福!
我猜你可能会问:学会换框,除了建立人脉和事业,还有哪些好处呢?
04
框架应用:如何让客户掏钱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莫过于把钱从别人的口袋,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把钱拿出来?
因为付钱,人们默认的意义框架是“损失”“痛苦”
没有人喜欢痛苦。
所有人做事都有两个最原始的驱动力:追求快乐和 逃避痛苦。
你让客户付钱,客户就陷入了“付钱痛苦”的框架里,赚钱那么难,一下损失了这么多,何必呢?
成交的原理是什么,就是“换框”。你把他从痛苦的意义框里拉出来,让他走出快乐的框架里,他就买单了。
在这个框架里,他看到的价值越珍贵,他支付的速度越快。一个人动不动,怎么动,就看他对这事下了怎样的定义,处在怎样的框架里,一切的销售、谈判和说服,都是在引导对方“换框”的过程。
可是如何了解客户的需求?
多数时候,没几个客户会跟你坦露心声,他在意什么,相信也不会轻易告诉你。
这里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通过他的行为,探索他的内在软件(信念、思想模式……),再通过内在软件,看出他惯用的框架。
比如说客户通常不会对你说心里话,但在聊天中他可能会说出他对某件事的看法,他的语音语调也暴露了他的思想模式,你的机会便来了!
这便是能力,为什么对着同一个客户,在同一个场所,有的人一脸蒙懂,有的人灵光一闪:我知道怎么做了!
如何通过日常聊天看到大客户的真实想法?如何引导客户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思考?如何三言两语让客户看到价值?更多实战技巧,你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 名黄启团老师的线下实用心理课《升级生命软件》学习更多。
▼
04
你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在给人装上框架
无论带团队,还是教孩子,都是一个不断换框的过程。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给人装一个框架。
很多人乱装框架,最后把手下给“装”跑了,把孩子给疏远了。
比如老板这么问下属,“你这个月的业绩为什么这么差?”
员工怼回去,“因为市场环境不好……”。
聪明的老板会说,“如何把产品卖得更多,这样你才能买到车呢”
框架不一样,人的行为路径就不一样,是让他自动自发,还是得过且过,全看你怎么引导。
近日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上少林寺拜师学艺,他问师傅,“我每天勤奋练习,多久可以成为高手?”师傅说,“10年”。年轻人又问:“那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除了吃饭全是练功,要多久”。师傅说“30年”。
“为什么?”师傅摇摇头:“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方法”
不懂方法,就只能在低效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何学习更多像换框一样的心理学技能?
如何用心理学影响改变你的员工、伴侣和孩子?
和22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老师学习心理学课程《升级生命软件》,2019年9月27日广州,带你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例如透过行为觉察一个人的心理模式,明白人,了解人,用心理学玩转人生逆袭,咨询热线:4006009299
扫码 名实用心理课
《升级生命软件》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