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面世,缺芯少魂破壁,工业软件标杆建立

华为成立32年,夯实了电信、手机领域的强者位置,以云为基础的企业数字化市场也开始一路高歌猛进。未来,华为将凭借自己在通信、终端和云三方面的积淀,大举进攻全球5G市场,而且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一般的存在。

当初美国政府步步紧逼,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在今年3月首次对外媒透漏华为已经开发出自己的操作系统,B计划随时待命。不久后,在5月21日,余承东再次将调华操作系统提上日程,声称最快今年秋天面世,最晚明年春天。

8月9日,鸿蒙系统终于来了。

余承东认为在万物互联时代,设备的互通互联,需要一个效率更高的新系统。过去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了68倍增长,2018年手机出货量达2.06亿台,一跃成为前三大智能终端供应商之一。

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齐发,其中华为手机国内市场份额占比35%,全球17.6%。在中国,每卖出三台手机,就有一台来自华为、荣耀。

发布会当天同时也是余承东50岁生日,这位老兵已经在华为度过了第27个年头。承东颇为自豪。

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华为及其70个关联企业列入美方“实体清单”,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获得元器件和相关技术。

随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按美商务部要求,停止与华为相关的业务和服务,涉及硬件、软件和技术服务方面,包括旗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卓。

美国这一些列操作给华为制造了空前强大的气压,此次推出鸿蒙操作系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机会与压力夹缝中的产物。对于华为来说,这是机会,也是压力。

从底层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硬件,现在的华为已经不是扮演追随者的小角色,华为的目标已经不是谷歌、安卓,未来万物互联的平台生态圈打造才是其核心生产力。

华为处处受制于人背后正是由于全球80%的工业软件被外企垄断,但是随着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研发与突破,“缺心少魂”的局面正在改善。

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苹果的WWDC备受关注,这是因为无数开发者依靠安卓和iOS生态创造价值,它们的一举一动也代表了未来互联 的走向。

但是在面对新兴终端、工业级终端时,安卓跟IOS的操作系统并不能够胜任。华为因此顺势推出的“鸿蒙OS”和EMUI10,意在布局未来技术高地的话语权,其中鸿蒙OS两个显著特点是分布式和微内核。

华为的分布式系统思路说白了就是所有的设备都用同一个操作系统,同时再用「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让万物从数据到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互联”。

从开发角度来说,只要程序员写好软件的基本功能和逻辑就可以轻松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小目标。手表、手机、电视、电脑等平台同时部署,让应用能方便地适应跨设备。

比如你正在汽车上语音通话,熄火后回家的路上可以将通话转移到手机上,开门的时候可以将通话转接到你的智能手表上,这样你就可以腾出手来翻包找钥匙,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和摄像头可以继续电视视频通话。

值得一提的是,方舟编译器未来将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甚至支持混合编译。

鸿蒙系统最受关注的另一个特点是微内核,余承东认为未来发展趋势将从宏内核转向微内核,拥有更强的安全特性和低时延等特点。

一套操作系统主要作用就是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调度,为其合理分配工作内容。比如调用处理器、分配内存空间、调用磁盘、点亮显示器等等一系列相关内容……

以往主流的「宏内核」操作系统对于计算机的一切都要掌控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说无论你要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跟老大请示,然后老大再为你分配资源把事情办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inux系统。

这种思路统治下体系执行效率高,因为它从内核直接下达指令。但是,功能强大的内核内容也变得更加庞杂,可能会出现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比如程序员写一百行代码,如果出现BUG可能很快就会解决,但是如果在几百万行代码中找BUG那就显得尤其艰难了,而这一点可能恰好就是导致内核崩溃,计算机宕机的主要原因……

反观「微内核」系统,虽然同样拥有自己的“中枢系统”,但是容量很小,负责相关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基础。比如,CPU调度、内存管理等。

「微内核」操作系统就像一个服务联盟,比如程序想要执行什么任务,直接去找相应的服务商就可以完成了。「微内核」相对「宏内核」来说,虽说执行效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内核小、功能可添加等属性,所以移植轻而易举。

尤其像手表、音响这种设备不能使用安卓、IOS的所有功能,但是现在只需要把鸿蒙的一部分微内核移植过来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同时,即使「微内核」系统里的某个服务崩溃了也不会牵连到整个设备,大不了关掉重启。当某个服务被入侵了,也不至于整个系统跟着遭殃。

如果宏内核是全能小王子,那么微内核更像是拆分其功能的英雄联盟。前期功能简单的时候全能手可能是最高效、可靠的,但是随着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细分,微内核的灵活机动性可能会更高,优势也变得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安卓由于底层编译的原理问题消耗内存的现象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鸿蒙OS是编译好直接运行在操作系统上就很流畅。

内核和应用兼容性有关,目前鸿蒙OS的架构中,内核包含Linux内核、鸿蒙微内核和LiteOS,未来会完全转成鸿蒙微内核。这意味着,现在的安卓应用基于Linux内核可以跟鸿蒙OS进行兼容。未来,要在鸿蒙OS上运行就需要用鸿蒙微内核。

鸿蒙OS并非一蹴而就,十年前华为就已经启动了相关研究。由华为2012实验室旗下的欧拉实验室研发, 2017年初代版本面世。相关研发人员大概有4000-5000人左右,而贸易摩擦让华为加大了对鸿蒙的投入,间接将鸿蒙系统面世的日程大大提前。

目前,鸿蒙OS已经补上生态和系统这两个漏洞,在手机中已经适配完成并且达到了商用的程度。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已经无可撼动,当然华为依旧会优先使用安卓操作系统。

未来5-10年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核心战略是全场景、智慧生活。

目前,谷歌计划通过Fuchsia接入多终端,进一步完善生态圈,在安卓和Chrome OS两大操作系统之外谷歌全新开发的Fuchsia也是为物联 时代而准备的“礼物”。2017年谷歌在开源 站Github上发布该操作系统,巧合的是华为鸿蒙OS的1.0版本发布时间也是2017年。

谷歌跟华为无论从时间还是策略上来看行动都如出一辙,未来的5G赛道上应该是难免一战了。

谷歌早在4G时代就发现安卓系统存在的巨大缺陷可能难以适应5G时代的架构,因此才着力打造全新的操作系统。万物互联的5G时代,智能手机、PC、智能音箱等终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谷歌的Fuchsia有两个内核,一个是轻量级的Little Kernel,主要用于物联 等小型设备。另一个是Magenta,脱胎于Little Kernel,可扩展性更强,能够兼容手机、PC操作系统的升级系统。显然,连接万物才是它的切入点。

相对谷歌,全产业链设备生产商华为对于5G可能带来的变革可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5G是云存储、边缘计算、物联 、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的必要前提,鸿蒙OS并不会止步于手机操作系统,其野心是要打造一个面向5G的全 络操作系统。

虽然PC、移动互联 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未来面向IoT时代做生态,华为要建立怎样的商业模式?这次能否在未来生态布局上扳回一局?

对比谷歌的Fuchsia,鸿蒙OS有3- 5倍的效率提升,而且华为的微内核已经投入商用,已经开始在的安全级别较高的人脸识别、验证、安防等领域崭露头角。

而且早在华为P30发布会上推出的方舟编译器,已经内置在EMUI 9.1中。根据华为的官方测试,方舟编译器能够提升手机系统操作流畅度24%、系统响应性能44%、第三方应用操作流畅度60%。

对于安卓跟IOS操作系统建立起来的生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应用层面到交互、技术规范方面,华为可能很难跟这两大阵营去竞争。这些国外科技巨头花费几十年的精力推广的IT规则标准,已经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包括上下游和开发者。

华为既不重新定义交互也不开发全新应用,而是试图通过高效的编译器去吸引开发者。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创新,一方面避免了被谷歌安卓操作系统限制,一方面避免了在JAVA生态上和Oracle在知识产权上的竞争,同时还适配了5G所带来的低延时实时互操作场景。

市场驱动下的华为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发展产业和经济,目前中国开始步入靠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发展经济的阶段,未来可能还要经历创新驱动+科学驱动的升级进化。互联 时代中国经济抓住风口取得瞩目成就,未来在半导体、5G、软件、制造上中国还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会给无数从业者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鸿蒙OS在未来会承载更多移动端、物联 的应用场景生态,这也是构建华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中国80%的规划软件、50%的制作软件、95%的效劳软件被外企垄断,核心技术更是被牢牢掌握在外企手中。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庞大的制造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生产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却没有自主可控的顶尖工业软件。

提及智能制造,人们谈论最多的工业互联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际上这些新潮概念并不是产业核心,工业软件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内核所在,因为硬件、 络、计算等技术和制造工业的融合都离不开软件定义、编码和封装。

没有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

前有中兴败局,后有华为遭封杀,除芯片外,EDA工具也是美国手中的一大杀器。中国制造业对国外工业软件的严重,如果软件服务被禁止,机器设备很可能沦为一堆废铜烂铁。

不仅如此,工业软件涉及工业制造、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存储、处理的大量数据还存在被偷窥的风险,一旦泄密后果不堪设想。

2011年,法国达索公司旗下的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就被爆料存在安全“后门”,个人计算机上的信息被泄露给他人。因此,工信部要求企业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

当物联 像水电一样普及的时候,随着云计算、物联 、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和应用拓展,信息安全对物理世界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未来数以亿计的PC及智能手机终端、 络设备、IoT设备构成的庞大的“感官系统”,就跟人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一样,其背后的数据信息可能会被黑客利用,系统被黑客攻击可能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损失。

不幸的是,传统的安全机制正在失效,现在安全防御需要更高维度的视角甚至“上帝视角”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

比如,360安全大脑打造的分布式智能系统。每个安装有360软件的终端设备以及合作的设备厂商、公司等都是整个系统的重要节点,彼此相互协作才能共同组建起正义联盟才能有效对抗外来威胁。而在360公司内部,则由天眼、天巡等多个安全系统和众多安全团队里的安全专家们相互协作和对抗组成。

未来的 络战争可以通过互联 、物联 ,将虚拟世界的攻击转变成物理世界的攻击,这几乎已经成为人类共识,而系统只要是由人编写的就注定漏洞无法避免,电影中的信息战争正在发生……

全球 络战争时代中,安全作战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了改变。

如今, 络攻击的发起者从小团伙作战的小毛贼变成了有组织的正规军。过去企业靠防火墙建立起针对各路小毛贼的防御系统,而今天我们将要面对的是国家级背景的黑客部队,这是 络安全重要的转折点。现在企业依靠软件、硬件设备来应付 络安全问题恐怕要成为过去式了,时代变了。

络攻击对象也从以往的小目标转而对准了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这也成为当代 络战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可能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在过去对内部安全事件的处理游刃有余,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内部不存在攻击漏洞。近期360在某大型通信运营商排查中就发现一个巨大的 络安全隐患,而某大国针对该企业进行的 络情 窃取行为已经有6年之久。

过去企业通过被动防御的方案以求一定的安宁,但是在大安全时代信息攻防不平衡面临着巨大挑战。对于攻击发起者来说,天下没有攻不破的系统。

未来 络战中无论是天然漏洞还是预置漏洞,这些漏洞的形成几乎都跟人为因素息息相关。因此, 络漏洞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前段时间美国某官员披露,美国在俄罗斯的电 中预置代码漏洞,对其随时可以发起攻击,如果俄罗斯对此没有充分的防范能力就可能成为美国 络战中手下败将。

去年,英特尔处理器的两大漏洞“熔断”(Meltdown)和“幽灵”(Spectre)被曝光,涉及到英特尔公司十年间推出的所有芯片组,影响巨大。但事实上漏洞正是英特尔故意预置的后门,因为堵住漏洞会导致数据处理速度下降。

将来, 络战争的时长被大大拉长,在某天发起进攻之前可能已经埋伏了一两年,期间默默进行 络渗透,借助各种跳板、攻击逐渐渗透到核心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国势力都在思考如何在对方的 络里预埋漏洞。

还有很多民营企业认为 络战跟自己没有关系,实际上真正的战争中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比如作案团伙想要攻击某大型央企,他们极有可能会选择迂回战术,从企业的某供应商开始展开第一步攻击。只要该供应商存在安全漏洞,那么企业的整个 络安全防护就有可能形同虚设。

因此,未来的 络战争不能只靠军队、公安、国家力量等力量,相关互联 企业甚至 民个人的 络安全都跟国家基础设施的 络安全息息相关。

因此未来的防控系统中在 络战实战中的应用,应该是站在全球化 络安全的高度下联合企业、个人以及相关机构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迅速感知 络威胁的存在,这样才能及时止损、阻止、中断、反击和溯源,帮助政企应对地方的攻击。

到2025年,智能技术将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全球58%的人口将能享有5G 络,14%的家庭拥有“机器人管家”,97%的大企业会采用AI。2019年,华为基于对交通、零售、金融、制造、航空等17个重点行业的案例研究,然后进一步提出了面向2025的十大趋势。

随着材料科学、感知人工智能以及5G、云等 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护理机器人、仿生机器人、 交机器人、管家机器人等形态丰富的机器人在未来将出现在家政、教育、健康服务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及物联 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未来,不需要通过点击按钮来传达你的需求,桌椅、家电、汽车等个人智能终端甚至都能跟你进行通话、交流。

智能交通系统将把行人、驾驶员、车辆和道路连接到同一个动态 络中,同时还能有效地规划道路资源、缩短应急响应时间,让零拥堵的交通、虚拟应急车道的规划成为可能。而在这一过程中,鸿蒙能够精确控制时延在五毫秒以下,甚至达到毫秒级乃至亚毫秒级的领先性优势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得以展现。

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进行一些高危、高重复性和高精度的工作,这将极大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如今,智能自动化在建筑业、制造业、医疗健康等领域中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应用将大幅促进未来创新型 会的发展,试错型创新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人类的作品也因机器辅助变得更加丰富。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与发展,信息传达将会变得更加精准,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 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数字技术与智能水平逐渐以平台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各国企业都将在开放合作中的环境中共享全球生态资源,共同创造更具价值的智能商业模式。商用5G将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比我们的想象来得还要快。

目前来看,未来智能世界建设的阻力就是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使用原则,第三方数据监管机构的缺乏让隐私、安全与道德的遵从无法可依。

华为致力于构建连接万物、普惠无所不及的智能、打造个性化体验和数字平台,力求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从中受益,让智能世界触手可及,这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新改变。

华为“山海经”军团各负使命且不断发展壮大,独立自主的技术才是华为业务线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更加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底气所在。

以史鉴今,那些试图通过过度限制赢得贸易胜利的行为,最终受到打击的都将是那些寻求自保的国家和公司。同时,当一个国家开始依靠其他手段保障自己的地位也证明其正在失去竞争优势,未来注定会沉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面对外界的打压,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是持续创新和建立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护城河。而在关键产业和领域的竞争,早已超出了企业、产业之争,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秀肌肉的必争之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7月13日
下一篇 2019年7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