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抢票软件的FUD式营销,反焦虑才能科学消费

抢票是一门玄学

自2019年12月12日进入春运以来,“我在XX抢票,快来帮我加速。皮皮虾,我们抢”、“为我回家助把力”、“你不点我不点,小X回家有危险”的文案又开始出现在各大微信群,为抢票助力和“砍一刀”都成了大家考验人缘的方式。

各个平台也出台了一些“双渠道”、“加速包”、“VIP会员”等策略。让用户觉得不用加速包、不买VIP基本抢不到票。但其实买了也不承诺能抢到。更令人迷惑的是,平台用不明显的字体颜色诱使用户购买“加速包”或VIP会员。如下图携程和美团的购票页面上,要购买加速包的“极速购票”用红色字体,不用加钱的“低速抢票”则是不明显的浅灰色字体,不仔细看的用户有可能不小心勾选付费极速抢票的选项。

营销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些五花八门的加速选项,不但提高了所有人的抢票门槛,还增加消费者的筛选成本,抢到了是运气,抢不到只好自认倒霉。那么这些让你在买与不买之间摇摆的东西是什么呢?但最后又让你不得不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更令人害怕的事,在面对商家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大脑。你的脑子变成了单线、指向性思考,比如:

  • 买不买加速包呢?
  • 不买是不是真的买不到票了?
  • 如果回不到家怎么办?
  • 我明天还要工作,还是多花点钱省下时间和精力吧。
  • ……

    这些信息堆积在 一起,大脑开始不受控制,持续聚焦、关注一些负面的问题。这些信 还会不断挤压认知资源,让你疲于应对、应接不暇,从而产生疲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

    这其实不是大脑的错。心理学上有一次词——FUD (Fear、uncertainty、doubt)。

    FUD因素与营销

    FUD因素是指恐惧、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

    从进化论角度看:人类天生倾向于觉察威胁。由于大脑的天生自我保护功能,相比正面信息,它对负面信息的反应更加强烈。所以,工作中我们的大脑会关注更多的负面情绪,会过度查找所谓的“FUD因素”。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负面倾向”。

    从心理学上看:大脑警觉程度过度提高,打破神经回路内部平衡。当大脑的“负面倾向”过度时,通常会激起一连串“过度警觉”的反应,导致大脑内5-羟色胺和多巴胺不平衡,致使大脑处在持续的“焦虑循环”中。当焦虑循环无法排解时,大脑就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焦虑形式——反刍思维。反刍思维会强迫性地、反复地查找令人痛苦的因素,却没有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方法上。

    从营销角度来看:恐吓式营销。商家通过灌输一些负面信息使受众感到困惑和怀疑,从而传播自己偏好的理念。从而就形成了以上销售的闭环。

    反恐吓式营销,科学消费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2306已经对第三方抢票软件的相关特征进行识别并实施了流量拦截,即使用户花钱购买了第三方抢票平台的加速服务,购票的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另外,12306已经推出了“官方抢票”的候补功能,如果遇到有旅客退签返回的车票,或者是铁路方面根据列车能力情况加挂而增加的车票,就可以优先配给已经排队等候的人。

    希望大家识别恐吓营销中的FUD因素,科学消费。

    最后,祝大家都能买到回家的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15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