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任性 员工你想持股?就不给你优惠价

导读:有税收优惠却不用,员工配股却拿不到内部价,商誉减值计提狂打补丁,这奇葩任性。。。

9月13日,创业板IPO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天,当日创业板发审委审3否3,出现团灭。

其中,有一家就是投行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智业软件。

发行人是一家研发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公司享受着国家的税收优惠和补贴。但是他很任性,就是不用这个优惠。

不但如此,他给员工的所谓股权激励,还不是优惠价。这老板是精还是傻?这到底是激励员工还是刺激员工?

同时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其行业特性也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能一不小心就踩到了IPO的雷区。

那这次IPO被否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呢?让我们来看看证监会都问了些什么

问题一(财务)商誉减值问题

发行人大量购买的非同一控制下的标的公司如果形成较大商誉,按照相关规定,每年必须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发行人在2013至2016年期间共计提了两次商誉减值,那在2017年上半年度又要对2013年至2016年的商誉减值测试进行追溯调整,这不是啪啪打自己的脸承认自己之前的计提有问题吗?

于是证监会就问你这之前对各个公司的减值测算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有几年没有计提?有没有做到充分计提?本来盈利情况就不怎么样,要再补充计提,岂不是利润会进一步下降?

问题二(财务)股份支付费用合理性问题

发行人2015年两次增发,先是以7.5元每股增发给员工,一个月后又以21元每股增发给机构,按道理来说给员工那一笔是要按照机构的入股价格作为公允价格来确认计提股份支付费用的,但是它不但没有这样子做,反倒一分也没有计提。于是证监会问不计提股份的原因是什么?难不成你并没有给员工一个内部优惠价?这不是又再一次啪啪打自己的脸了吗?还是害怕确认股份支付了,费用就增加了,从而账面就更难看了?

PS:PS:有意思的是,发行人解释说没计提是因为给员工的价格就是市场价公允的,那机构21元的超高价格就更离奇了。

问题三收购事项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问题

1.(财务)

发行人2014年至2016年是享受了很多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的,扣除这部分优惠和补助,2015年的净利润直接从2000多万降为-200多万。盈利能力实在让人担忧。谁知道期间还不停大买特买。于是证监会就很直接的说到,你这买买买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你的持续盈利能力?

2.(财务)

告期内,发行人实际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仅仅为经认定额度的一半左右,这就有意思了,资道在第一期IPO案例分析的瑞芯微被否也是因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我们的第一期IPO案例分析),但是正好与智业软件相反,于是证监会就问到,你这实际计提的和认定的差别这么大是什么原因?有这么高的优惠额度,你竟然只用一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8月25日
下一篇 2017年8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