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匠大家|一位寒地建筑设计大师的感悟与坚守

他是我国寒地建筑设计学术带头人、是一位授业解惑的师者、是一位饱含激情的建筑师、是我国学院派建筑师中集大成者,主持设计了80余项重大建筑工程,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

本期采访嘉宾,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梅洪元,听他讲对建筑创作的感悟与坚守。

本期专访嘉宾:梅洪元

梅洪元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梅洪元:在寒地建筑所面对的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中,气候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严酷气候环境的适应直接影响到寒地建筑的布局、形态与空间。三十余年的寒地建筑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我们的科研与创作团队秉持原真的建筑设计思想,倡导共融、开放、和谐的设计原则与多种技术整合的适用技术观,以基于环境特质的创新意识、植根地域的建筑语言与体现建构逻辑的审美表征,真实展现寒地建筑原生于自然环境的生命力,实现对严酷气候环境从被动适应转为主动利用。

在当代的建筑语境下,寒地建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与 会问题的有机关联。我们以现代性、在地性与人本性的有机结合,使寒地建筑回归建筑创作的本原;从“文化传承、环境友好、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建构寒地建筑、环境、 会与人的和谐共生。

↑ 大连东软集团软件园

例如,大连东软集团软件园项目是以解决气候、环境的限制为出发点,通过平凡的审美表征、平凡的形体塑造,营造具有场所感与归属感的建筑群体。该项目位于大连西部一处起伏的山地上,规划设计以尊重山地环境为先导,最大限度地顺应基地原生环境。建筑群分为5个组团布置在扇形用地上,高效集约利用地形,形成易于分期建造的整体形态,满足了寒地年有效可利用建设时间短的限制。设计着重对于由四合院演变而来的东北大院原型的刻画,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寒地合院原型转译。这种转译在实现建筑现代性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寒地建筑的原型特征,依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山地高差进行变形与扭转,建筑组团的起伏错落契合了山地环境特质。方案设计从符 提炼、视觉强化、尺度转换与情感共鸣等方面呼应了当地传统的院落空间。规整外廓、阳光院落、实体墙面、坡式屋顶等构成方式,有利于建筑保温御寒。院落布局可有效阻挡冬季寒风侵袭,改善局部环境微气候,主要活动场地和入口广场置于避风区,提高了冬季室外空间的舒适性。

↑ 大连东软集团软件园

以上这些都是根植于环境的寒地建筑设计手法,建筑通过减少大量的视觉信息,回归设计的本原,用材料、空间、颜色、光线等最基本的建筑语言来重塑对地域景观的体验和对建筑文化传承的理解。

↑ 梅洪元大师在“体育及观演建筑的生态可持续设计交流会”分享“冬奥会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创作思路

↑ 冬奥会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

面对彼此交织的自然环境要素,我所思考的是建筑群落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自然、回应自然。设计采取了低冲击、低干扰和低影响的生态策略。低冲击策略旨在降低建筑集群对自然环境空间结构的冲击。低冲击是指建筑群落以弹性的、灵活的、随机的方式介入自然,使建筑群落如植物般因势利导、随形就势的融入自然。低干扰策略旨在降低建筑集群对自然环境外在形态的干扰。低干扰是指降低非自然要素对环境的强势干扰,使大型公共建筑群落如生命体般自然的植入山地环境,将大尺度公建融入小镇肌理,在地景建筑尺度中保持公共建筑的形象特征和建筑类型的本体属性。低影响生态设计策略是指一方面要降低大规模建设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建筑环境、居住生活、游憩休闲、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从而保持环境承载力,减轻大规模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与人工的互撑。同时低影响策略也旨在降低规模建造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梅洪元:地域性与现代性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关联。建筑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回归,也不是与全球化趋势对抗,排斥外来文化参与。片面地强调单一的传统审美标准、忽视文脉自我发展和现代化更新的需求是对历史肤浅地误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绝,独立发展。在当代,诸种地域主义中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之所以最有活力,并成为世界建筑设计领域中主流的建筑思想与实践,与其反对极端的地域主义,反对停留在怀乡恋旧的乡土符 ,更加注重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密切相关。

在建筑创作中,为了促进建筑的地域特质与时代特征有机交融,我注重对传统地域建筑的材料应用、构造措施、形体组织、空间意境等物质层面进行深刻挖掘,剖析其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的生成机制,找到其适应当下建筑语境与所处环境的发展因子,与当代人的情感诉求与使用需求相结合,通过现代手法赋予其时代精神。

梅洪元: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带来的 会繁荣发展,现在活跃在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多是我的同辈人。时代给予我们很多难得的机遇,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恩并倍加珍惜。关于坚守,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热爱一份事业,才会执着的走下去。因为对一片热土怀有感情,才会无怨无悔的扎根于此。我挚爱建筑创作,从建筑创作中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我也愿意为此去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回顾自己的建筑之路,建筑创作与建筑教育是两条并重的主线贯穿于我的职业生涯。或许是长期以来学习、工作与生活在东北这片寒地黑土的缘故,我喜爱原真、质朴、厚重的建筑风格,对于理性的建筑有着深深的情结。我心中的理想建筑就是这样的:真实、自然而生动,它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以平凡的叙事去彰显生活的真谛与人性的光辉,它的美是在解决诸多限制问题之后的自然呈现——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守而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时代的青年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与以往相比,今天学生们的成长空间与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一定要学会适应“新常态”。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同学们不仅要注重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更要注重性格的锤炼与意志的塑造,不要浮躁、不要功利、不要短视,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得到综合提升,为你们步入 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人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勤奋、执着,更要勇于担当。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科学实验楼

这几年,我们建立了与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的学术交流与设计平台,将青年建筑师的培养与国际合作紧密结合,通过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等多种途径,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青年建筑师的视野与创新精神。哈工大设计院和建筑学院作为寒地建筑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的40余所世界顶级大学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学生们能够有机会走向国际,参与workshop。国外的世界大师、顶尖学者、专家教授能够走进哈工大设计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视野的拓展与多学科的交融,使青年建筑师的“想象力、思辨力、审美力、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此外,我们与建筑学院共同成立了哈工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可持续都市发展研究中心、中荷极端气候建造研究中心、中意智能建筑研究中心等世界级科研机构,通过引智聚力、集智创新、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不断强化建筑设计的专业特色。此外,国际工程合作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途径。我们与德国生态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进行技术合作,主持建设了东北地区首个寒地绿色生态示范建筑;与西班牙RAFAEL DE LA-HOZ事务所进行技术合作,中标四川眉山五馆一中心项目;与美国SmithGroup进行技术合作,联合设计的医疗项目获美国建筑师协会未建成项目成就奖。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我们的青年建筑师所展现出来的优秀素质获得外方的高度赞誉,未来的“领军人物”就这样开始崭露头角。

梅洪元:建筑师是建筑设计意图的提出者,对于设计思想拥有最准确的理解和最终解释权。建筑师负责制赋予了建筑师在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除了提供设计变更和补充外,建筑师还必须担当起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总负责的责任,保障设计意图得到完整准确的落实。

推行建筑师负责制等举措要求建筑师有更强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我们也要正视现实,正视我们现行的建筑教育体系和设计院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在改革中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在目前的建筑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缺失工程管理等相关课程,尤其是缺失建筑师职业实践的系列课程,建筑学学生毕业后进入设计院是向建筑图纸设计人员的方向发展,在国内也成为推进建筑师负责制的能力短板。同时,设计院专业分工过细,在工程管理体制上设计、施工分离,建筑师局限于建筑专业技术设计,缺失了工程管理职业实践的相关内容。

所以,针对建筑行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从建筑专业教育的全面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入手,进行与建筑师负责制相关的专项教育对接,补充建筑教育在实践方面的短板。此外,在设计院中,也应推动建筑师从图纸设计更多地走向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领域,增强建筑师的综合素质。

梅洪元:今天的建筑市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速度的放缓与建设数量的减少确实会带来一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我想大家应该充满信心,最为重要的是提高适应能力。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建筑创作语境所发生的深刻变革,“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成为指导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针。“绿色”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维度,建筑设计将会由粗放型转向内涵型。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建筑产业的衰退,而是建筑产业的升级。如何理性应对建筑的时代转型,需要我们进行思维上的转变,对于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应该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与认识。未来的中国建筑设计应更多基于现实出发,立足本土、关注生活,从“速度”的洪流中走向“理性”的思索,一定会获得更多精彩的掌声,回归建筑创作的本原。我想,这样的转变就是我们近十年来沉淀下来的一个鲜明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建筑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希望青年建筑师们能够充分应对,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提高能力。

代表作品

↓冬奥会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

↓大连东软国际软件园(河口园区)一期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科研办公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科学实验楼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风雨操场

↓大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

↓大连市体育中心 球场

↓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冰上运动中心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图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19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