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码出智慧——首届“解放 杯”程序员大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解放 ”特推出系列《功勋程序员巡礼》栏目,以展示那些为人类 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程序员。作为数字世界的建构者,他们一直在用程序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linux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全世界优秀黑客程序员们的百般宠爱与关注。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linux,会去讨论linux发行版,会去关注linux内核,但是在多年前国人还不知道Linux是何物。中国第一次接触Linux便是从宫敏博士开始的。
追求理想 异乡求学
宫敏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于1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回国后宫先生回到了原单位,产生了再出去看看的想法。这时他注意到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有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实时图像处理”项目,就写了一封信给芬兰方面申请工作,结果受到对方的欢迎。芬兰国家教育部出资,邀请他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做研究工作,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难得的机遇。1989年9月宫敏先生动身去了芬兰,主要研究“并行处理”项目(后发展为“分布式处理”)。
初识Linux 爱不释手
1991年林纳斯·托瓦兹在comp.os.minix新闻组上发布消息,正式向外宣布Linux内核的诞生。之后,宫敏在芬兰教育 上找到了Linux,当时的他正在全力解决Unix的使用问题。但当时的Linux极不完备,宫敏戏言当时在Linux上也就能打一些“aabb”,这样就暂时放弃了对Linux的研究。但出呼他的意料的是,一年后竟见到了Linux的发行版。在Down到了支持Internet的Patch后,当时的Linux在宫先生的机器上却并不能运行,两天两夜才搞好。自从接触了Linux,他就爱上了这款软件。
取经回国 建立自由软件库
1994年暑期,宫敏第一次将Linux操作系统引进中国,他用软盘背回大量的自由软件。国家物资部胡贻志主任和国家信息中心高新民主任了解到自由软件的优势后认为,这是个好东西,背后的理念更好。两位领导很支持他的工作,这一年,宫敏帮助国内贸易部萨德岚公司建立了基于Linux的VSAT单向信息发布 等。1997年夏天,宫敏用磁带带回80G容量的软件,独立设计了并成功运行了依托在国家信息中心平台上的《中国自由软件库》。
积极推动自由软件发展
宫敏在芬兰工作期间,应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院SICS所之邀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在讨论“Linux为什么会在芬兰产生”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因为芬兰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软件库,芬兰人能够快捷地得到各种程序,各大学计算机又免费使用,从而造就了Linux这样先进的技术。祖国也应当有,宫敏产生了把自由软件引入中国的想法。
回国之后的他积极筹备自由软件库的建设,之后中国软件库不断发展壮大。之前,有人向他提议实现Linux的本地化和商业化的事情,他一口否决了这个提议。他说,国内有的厂家只在个别功能上做了一些改进,就封闭了源代码,这不可取。因为Linux同UNIX一样,通过改变某些设置就可以支持各国的语言,而现在国内厂家的做法破坏了Linux的完整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应该多看看公共财富的多少,自由软件不应该成为谋私利的途径。
宫敏,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名字,开启了中国自由软件发展的新天地。他对待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事业朴实无华的敬业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一代软件从业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